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電影院裏攝屏的人,為什麽開始理直氣壯了?

2024-02-21推薦

2024年春節檔超80億元的總票房成績和1.62億觀影總人次都創造了影史最高記錄,直到春節結束熱度仍然不減的話題卻並非對電影作品本身的探討,而是「攝屏」。

在電影院裏,對著大螢幕「攝屏打卡」,到底有沒有合理性,應不應該?對其應該有一定的容忍度還是堅決說不?而攝屏行為又為何引發了如此大的觀點撕裂?

圖/圖蟲創意

「一個在場的證明」

攝屏,是指在電影院、影展等場所觀影時,用相機或手機拍攝銀幕上的畫面,或者錄音、錄影等並公開發表到網路等公共空間。

根據【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包括發表權、姓名標示權、修改權、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放映權、資訊網路傳播權等十多項權利。但第二十二條指出,「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參照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作品。

2017年3月生效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未經權利人授權,任何人不得對正在放映的電影進行錄音錄像。發現進行錄音錄像的,電影院工作人員有權予以制止,並要求其刪除;對拒不聽從的,有權要求其離場。」但對於拍攝個別照片,迄今還沒有明確的釋法,也就是說,拍照攝屏目前還屬於觀影素質的範疇。其實,關於攝屏的爭論不是新鮮話題,尤其作為攝屏「重災區」的春節檔。

2023年春節期間,七部春節檔電影【滿江紅】【流浪地球2】【熊出沒·伴我「熊芯」】【中國乒乓】【交換人生】【無名】【深海】聯合釋出【倡議書】,呼籲每一位電影觀眾和電影從業者在觀影過程中「保護版權、文明觀影」,「抵制盜版、攝屏行為」。

今年2月7日,國家版權局、國家電影局釋出院線電影版權保護公益廣告,廣告片中明確指出「觀看過程,放下手機,不要攝屏」。

在大年初一,因為賈玲瘦身100斤而引起觀眾巨大好奇的【熱辣滾燙】剛上映時,瘦版賈玲的攝屏圖片在社交平台上被瘋狂轉發,這讓很多沒有看過影片的觀眾備受影響,失去了跟影片主角一起成長的新鮮感。因此片方號召觀眾「拒絕盜攝」,「對盜攝說不」,賈玲在路演時也呼籲大家看電影盡量不要攝屏。

雖然不觸及法律,但在行業內,拒絕攝屏可以說早已達成共識,引發爭議並讓人們迅速分為兩個陣營的大約是到底該如何定義「盜攝」「攝屏」。畢竟,很多人拍照發朋友圈或社交媒體的初衷,是安利自己喜愛的影片,何況,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在電影院拍照打卡幾乎成為了很多普通觀眾觀影時的一種習慣和下意識。即便影院從業人士,不同的人對此也有不同看法,某種程度上看,這與這所影院的主流觀眾人群、不同的檔期、以及影院經理對影院和看電影這個行為本身的定位都有關系。

郭晨在某個新一線城市擔任影院經理,她納悶這件小事怎麽能吵成這樣,在她看來,把閃光燈關掉,手機靜音,看到打動自己的畫面,短暫地拍張圖,沒什麽關系。她作為觀眾坐在影院裏時,也拍過照,然後配上自己對電影的看法,分享朋友圈。最近幾天,她在抖音裏看到不少觀眾分享【熱辣滾燙】的小片段,如果自己沒看這部電影,她感覺這些片段會激發自己的興趣,說不定就因此多一個人走進電影院。

「都是十幾秒頂多30秒的小片段,這只是觀眾分享自己喜愛的影片,我不覺得這是侵權,也不是什麽大事,朋友圈裏很多喜歡分享生活的人都會這樣拍。」郭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海南文昌市龍樓鎮南洋美麗匯大遼影城經理程少廣的觀點和郭晨差不多:「拍張照或者錄個幾十秒,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家發朋友圈而已,又不是偷偷錄了要播出去,我們不會幹涉。」對於真正的盜錄者,影院一旦發現會馬上把人請出去,程少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的裝置和普通觀眾就不一樣,連眼神都不一樣。」

同樣是分享,那為什麽不能使用官方海報和劇照?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眼中,這是由社交媒體的內容決定的,「找一張官方海報或劇照無法彰顯‘在場感’,網友自己攝屏的照片,也許粗糙還不好看,但恰恰能證明這是屬於他的獨一無二的瞬間,是他自己記錄下來的,是一種自我的表達。」董晨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它提供給人的情感價值就是一個在場的證明,這種在場證明在互聯網時代的自我表達中非常重要。」

何況如今的電影院,尤其是春節期間的電影院,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社交內容。程少廣為自己影院的觀眾畫了像——從全國各地而來在海南過冬的老人和春節期間團聚的家人以及度假的遊客,基本都是全家一起看電影,屬於全家春節團聚的一個「文化民俗計畫」。「不少觀眾的年齡比較大,老人想拍照發發朋友圈,不好去制止。」程少廣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到70多歲老人,下到4、5歲的孩子,一大家子一起走進電影院,說話大聲一點,孩子吵鬧一些,甚至家人們邊看邊討論劇情,在影院經理眼中都已經司空見慣,何況攝屏。

但是,可以想見,也有其他的院線經理對於攝屏這件事持有堅決地抵制態度。

「盜攝元年」

幾天前,影院經理戴茜在觀看電影【第二十條】時,對一句台詞印象頗深——「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這讓她想起了最近人們爭論的攝屏,在她看來,堅持拒絕攝屏就是正確的事。

事情發酵至今,戴茜也開始有些擔心,「照片、小片段屬於合理使用範圍」的報道讓她覺得默許會帶來更多效仿者,1張照片可能變成10張,1段視訊也可能變成幾段……就在過年的最後一天,她看到有人在微信群甚至在短視訊平台直播影院銀幕畫面,如此明目張膽的攝屏、錄屏、直播,今年是頭一次。戴茜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電影票背面明明寫了不能拍攝螢幕,如果說以往這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行為,最近有些觀眾攝屏變得理直氣壯了,影院管理則陷入混亂。「影院(工作人員)雖然不能時時刻刻盯著。但以前看到了肯定會制止,是可以管的,而現在,不知道該怎麽管了。」 有網友將2024年戲稱為「盜攝元年」。

2021年,CCTV-6【今日影評】曾對攝屏做過解釋,指出影院購票觀影的購買行為指向的是單人的觀影體驗服務,而非購買了電影內容。屏攝正是說明,這類觀眾將購買行為誤解為自己對於影片內容擁有所有權。購買電影票,並不等於擁有盜攝影片的權利,龍標出現後,就不應該再拿起手機拍攝。

一方面是社交媒體時代下,普通觀眾強烈的打卡、互動欲望,一方面是資深影迷為維護觀影環境和版權做出的抵制姿態,在2024年的春節檔電影院內外形成了強烈的對抗。有人認為,在電影院的一片黑暗之中但凡讓手機亮起來,就是一種對其他觀眾權利的侵犯,而有人認為,影院並不神聖,那不過是另一種類似景點、演唱會的現場,拍照打卡天經地義。這些觀念都被社交媒介放大,變得愈發缺乏共識。而電影業界倒是一直努力對攝屏說不,就在2021年春節期間,包括雷佳音、楊冪、董子健、於和偉、賈玲等人在內的百余位明星曾發起拒絕盜攝的倡議活動:正在放映的電影不是景點,屏攝是不文明行為。

在戴茜看來,如今看電影、看話劇拍照,就像是插隊、公開場合吐痰,「不能因為很多人可能想做,就放棄宣傳和改造吧?」也許人們對何為文明有各自的看法,也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嚴格律己,但大家是不是可以向著多數人都認同的理想,一點點靠近呢?

(郭晨、戴茜為化名)

作者: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