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一台車狂降50萬!高調漲價的寶馬,被誰坑慘了?

2024-09-29推薦

7月12日,寶馬高調宣布結束價格戰,要 將下半年的關註重點放在業務品質上

據了解,6月份寶馬就將經銷商的批發任務 下調了15%,7月份再次下調15%,同時放寬經銷商的返利門檻等 其他措施,可以說是用真金白銀地給基層「減負」了。

在這一背景下,甚至有不少經銷商「拒絕」交付,明裏暗裏地提示已付款的使用者「加錢才能提車」,還引發了新一輪的輿論風波:

當時,不僅經銷商夥伴支持寶馬,就連奔馳、奧迪、大眾、日產們等友商也紛紛聲援,表示要共同「結束價格戰」!

可結果,就很魔幻了。

8月份,單車 大幅漲價3-6萬元不等 的寶馬銷量從6萬多跌到了3.48萬台,幾乎腰斬!

反觀嘴上支持寶馬的奔馳,8月份賣了4.9萬、奧迪賣了4.79萬台,國產新勢力中理想也有4.8萬,可以說是 笑納了寶馬流失的訂單

這一趨勢,也一路延續到了9月份:

於是乎,被友商幹沈默的寶馬,9月份又決定重操舊業。

就比如百萬級豪車寶馬i7,最低裸車價格已經低至66萬元;高配車型更是一路狂降50萬元,部份地區經銷商報價中 只要90萬元即可提車!

好家夥,這套先高調漲價再大幅降價的招數,可讓車主們坐不住了。

買早了的車主直呼上當,買晚了的車主覺得自己成了被割的韭菜,不早不晚的車主買在了最高點……曾經代表著榮耀和尊貴的藍天白雲,幾乎成了智商稅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寶馬還要面臨股價大跌、電動化轉型的沖沖困局。究竟如何,才能 「挽大廈之將傾」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今天我們就從寶馬「出爾反爾」重返價格戰說起,一起透過這場彌漫在豪華車市場裏的陰霾。探清真相的同時,也試試幫助寶馬「救亡圖存」。

01. 銷量與股價齊跌!

寶馬再次開啟降價,始於最初宣布調整2024財年業績指標:

預計交付量略有下降;

預計利潤率從8~10%下降到6~7%,就連市場預期的8.37%也達不到;

資本使用報酬率(RoCE)從15~20%降至11~13%。

簡單點說,就是寶馬預計自己不如之前能「賺錢」了。

這還了得? 寶馬股價當即開始下跌,多家銀行也開始緊急下調寶馬集團的評級。

加拿大皇家銀行將寶馬的目標價從98歐元下調到81歐元,德意誌銀行從119歐元下調至90歐元,花旗集團從80歐元降到74歐元,貝倫貝格也從110歐元降至90歐元。

你說奇不奇怪? 原本從寶馬宣布結束價格戰時,就應該做好虧錢準備的。 畢竟沒聽說過誰家產品漲價,反而還能大賣的?

而寶馬偏偏沒有 提前調整,做好投資人的「預期管理」。

這只能說明, 寶馬原本認為憑借品牌影響力,自己漲價後提高的利潤,可以覆蓋掉減少的銷量。 直到銷量腰斬這記重拳打來,才如夢初醒。

眼看著占據寶馬全球銷量三分之一的中國市場,在2024年上半年交付量僅有37.64萬台,同比下滑4.3%,可以說是銷量與股價齊跌。

即便如此,寶馬給出的利潤降低的官方理由依舊是:

整合制軔系統供應商出現技術問題,影響到寶馬150萬輛汽車的召回維修, 讓寶馬在今年第三季度將出現高額保修成本。

誠然,150萬台車輛召回的確是當前困住寶馬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也是寶馬最不願意提及的原因其實是,沈溺於過去的成績。

就比如不少bimmer和車迷、乃至每一位路人都在吐槽的—— 設計問題。

當年的寶馬,憑借獨特的進氣格柵設計、優雅的車身造型以及駕控的魅力,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

但這多年過去了,寶馬的「創新設計」卻是越來越大的「豬鼻孔」和「瞇瞇眼」,也變成了最大的槽點,被網友們吐槽稱: 「最好看的寶馬永遠是上一代」。

這並不僅是中國網友的審美疲勞, 縱觀全球也是同樣的質疑之聲。

新5系的設計不僅被吐槽,寶馬5系一季度在歐洲大本營的銷量也隨之下跌了27.4%。

似乎,這是寶馬在「創新設計」理念上陷入的一種怪異狀態, 大概也和寶馬設計師群體過於標新立異、希望透過設計吸引更多使用者的目光有關。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曲高和寡」,或許這才是寶馬設計師們內心的現狀?

確實,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寶馬的使用者群體已經從幾十年前「沈穩持重」的成功人士,逐步變成了更具熱情的年輕使用者。

但只要產品還是賣給大眾的, 設計師就需要了解使用者的審美和喜好, 而不是花費時間精力去「解讀」自己的設計、教育使用者:

幸運的是,9月13日,寶馬集團終於、終於宣布對設計部門進行重組,並希望 利用這次重組推動公司轉型。

具體方案是組建兩個新的設計團隊。

今年10月1日,寶馬將成立「一隊」,聘請極星汽車設計主管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來負責寶馬中高檔和豪華車型以及寶馬Alpina的設計,又調任前MINI設計主管奧利弗·海爾默,來負責未來所有緊湊型和中型寶馬車型以及BMW M的設計。

此外,還成立了 新的跨品牌部門專門負責汽車的色彩和材料設計, 這個團隊的負責人克勞迪婭·勃勞恩(Claudia Braun)還將負責數位化客戶體驗(智慧化)方面。

看得出,寶馬終於聽勸地對老設計師們「動刀」,至於最後能否在設計領域推陳出新還有待觀察。

而寶馬的「救亡圖存之路」,即將面對第二個困局——智慧化。

02. 被時代困住

這幾十年來,關於歐洲汽車工業尤其是德國汽車的溢美之詞,大多都與嚴謹、紮實有關。不僅僅是對寶馬來講,這也是整個德國汽車工業延續至今的榮光。

但眾所周知,這種嚴謹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德國汽車品牌在軟體設計、智慧化上的步伐。

畢竟當你要求一位程式設計師能做到100%精確、一個bug也沒有的時候,就已經是天大的bug了。

這雖然是一句戲言,但也側面揭開了 德國汽車工業在軟體層面飽受各方掣肘的真相。

早在2015年,負責寶馬開發部的迪斯轉投大眾,以CEO的身份說服董事會投資70億美元推動電動化轉型,還帶走了來自寶馬的舊部克里斯汀·森格(Christian Senger),為大眾打造MEB純電平台的時候, 就已經展現了大眾電動化轉型的決心。

甚至在2019年前後, 大眾還曾與奔馳、寶馬三巨頭要共同開發一個統一的車載作業系統,並套用於整個德國汽車行業 ,號稱 「德意誌汽車聯盟OS」

可是直到現在,德國大眾仍舊因為軟體問題推遲包括ID.4換代車型、保時捷全新電動SUV在內多款電動車型的上市時間,新車型或許要在2029年才能上市釋出。

而統一開發的夢,也折戟在各方利益不同、汽車平台過於繁雜等問題上。

隨後,奔馳也同大眾一樣開始了自行組建了3000多人的研發團隊,開啟MB.OS的研發之路,可惜劇本幾乎一致, 最後受阻於內部權力鬥爭和人才匱乏等重重矛盾之下。

要知道德國可是歐洲軟體的第一大國, 擁有SAP、西門子、Software AG等眾多頂級IT企業,2018年德國軟體收入在歐洲國家中還曾排名第一。

為什麽在歐洲如此「強大」的德國軟體業,居然還會缺少人才?

這就不得不提及德國乃至歐洲近十幾年來錯過的重要「風口」——互聯網軟體企業了。

這幾年來中美IT巨頭憑借著使用者、市場和高薪,吸引大量的人才並孵化出眾多企業,可以說是一舉開創了行動網際網路新時代,創造了許多獨角獸企業的同時,也培養了足夠多的人才。

隨著智慧汽車的興起,積累的人才、經驗、市場都成為起飛的助力,就如同當年德國汽車工業制造上曾經的優勢一樣難以攀越。

盡管德國在歐洲擁有強大的汽車產業鏈,但2021年本土的IT人才缺口依舊高達9.6萬人。當初大眾為了研發軟體,還要從SAP挖人!

而如今,新能源車的產業鏈以及自動駕駛、AI智慧等獨角獸企業紛紛集中在中美兩國。縱是大眾、寶馬們向合作,也無法在德國找到一家頂級的自動駕駛公司。

大眾不得已牽手了小鵬汽車,而寶馬如今卻還處於「觀望」狀態……

直到,寶馬3系曾出現APP無法連線車輛、APP打不開等低階故障,還曾因為寶馬5系的組合儀表可能黑屏、無法顯示車速等問題,對部份車輛進行召回。

甚至有使用者投訴稱, 華晨寶馬車機ID7系統與宣傳功能不符,因為壓根不具備車主手冊中描述的 遠端升級和語音控制等功能, 空調、車窗等均無法語音控制!

這一次,使用者選擇不再等待寶馬。

2023年,BBA在華銷量230萬台,占據豪車市場75%的市場份額。但2024年上半年盡管BBA都在大幅降價,奔馳銷量依舊下跌10%,寶馬下跌5%,價格一直不算高的奧迪都下降了3%。

而市場需求,其實並沒有發生變化:這部份高端市場,正在被新勢力蠶食。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車銷量18.8萬台,同比上漲34%;問界也有18萬台的好成績,同比增長573%;還有翻了一倍的極氪,漲了60%的蔚來……

這些品牌最大的優勢, 不外乎三點:一,寶馬欠缺的智慧化體驗;二,更貼近使用者的用車需求;三,較低的購車和用車成本。

顯然,寶馬要想翻盤,必須要在智慧化上下苦功。或許尋找來自中國的合作夥伴,會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寶馬也大手筆在中國投資了工廠。

但要邁出這一步, 或許寶馬還得跨過心裏面那道「坎兒」,也是寶馬困局的第三重——傲慢。

03. 當豪華落地,讓產品回歸價值本身

從設計飽受詬病卻堅決不改,開啟多輪「品評新設計」活動試圖教育使用者,到智慧化步伐緩慢,再到當年車展上的「冰激淩」事件……

寶馬集團內部的倨傲,已經可見一斑。

從過去的成功經驗上看,豪華車品牌擁有一些品牌的驕傲,本身就是品牌格調所需。畢竟從全球視角來看,依然是BBA占據著高端車型的大部份市場。

但隨著時代發展,或許「寶馬奔馳,相伴一生」這樣的松弛感,再也不會存在。

2023年1月到2024年6月間,自主品牌車輛均價已經從14.25萬元漲到15.91萬元,而合資品牌車輛均價卻由15.91萬元降低到14.17萬元,攻守之勢異也。

不止價格,中國高端品牌的銷量也在全面提升。

2023年的豪華品牌市場,中國品牌的市占率已經達到25.1%;2024年上半年的銷量已達83.2萬台,占比進一步提升到33.1%。

看得出, 中國人 對於德系等外國品牌已經開始逐漸「祛魅」,開始拋去品牌溢價,回歸價值本質。

如果不回歸產品本身、而是抱著「藍天白雲」的logo不放,無疑是死路一條。

因為 時代早已覆寫了「豪華」的定義,令寶馬曾經驕傲的「豪華」大多都已經不復存在。

要聊這件事,我們得從一台車的豪華感從哪裏來說起。

從前,汽車作為一個高端代步工具,需要 足夠舒適、安全,再加上隔音降噪、動力效能、車身平穩性、動態操控感等等方面的出色表現 ,才能支撐起一個豪華品牌以及品牌溢價。

說白了,就是全科學霸,哪項考試都不能差。

到了電氣化時代,電機的加入不僅消滅了發動機的噪音,更是帶來了越級的動力;而隨著供應鏈的進一步發展,百萬豪車上的「冰箱彩電大沙發」也已經下放到了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區間。

至於車身安全、隔音、降噪、舒適度這些,只要下功夫花成本,也基本都能實作。

這時,不難發現 寶馬的優勢似乎只剩下底盤和操控, 中國品牌超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在智慧座艙、智慧駕駛、AI語音等等體驗上,中國品牌早已完勝寶馬。

僅僅只靠情懷、靠品牌曾經的價值,即便能留住使用者,又能留住幾時?

二從長遠角度看,工業產品最終的結果幾乎都是薄利多銷。

當年幾十萬一台的微波爐、空調,無一不在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發展下「飛入尋常百姓家」。

因為當技術逐漸成熟、生產鏈條逐步完善,工廠和企業為了穩定供應最終都會透過「價格」爭鋒,最終將高利潤轉化為低利潤,逐漸發育成熟。

讓定價權從企業手中,轉移到消費者和市場。

汽車行業,當然也不會例外。汽車價格回歸價值本身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縱然是豪華品牌,也無法逃脫這樣的定律。

想要獲得市場,就要提供真正的價值,而不是用一些遠端溫控、遠端開鎖都需要月度付費的小把戲來割韭菜。

相信透過這次「出爾反爾」的價格遊戲,已經再次警醒了寶馬。

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不是車企自己決定的。

最終想要擺脫困局,就只有克服心中的驕傲,腳踏實地地發展自己的「價值體系」,每一次漲價都能做到師出有名,而用虛無縹緲的品牌價值為由頭。

大家都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下一句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寫在最後:知難行易

根據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來看,2023年共有139款車型降價銷售,到了2024年前五個月就已經有136款車型降價。

這還不包括很多直營的車型,上市時就已經是地板價。

盡管無數圈內圈外的人都在說價格戰的難處,但從市場的角度看, 這場仗必定會繼續打下去, 直到市場的供需達到平衡。

而對於寶馬來說,更難的不僅是擺脫內部的高傲態度,認真聽取大眾意見來造車、積極智慧化轉型,還有內部權力派系紛爭,以及職業經理人如何用「長期利益」說服董事會及資本方, 短期內會損失的利益。

堅持長期主義,是一場人性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