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寒武紀今冬最難熬:連虧7年市值腰斬、創投股東跑了,市值神話即將破滅

2024-01-16推薦

文 丨 新浪科技 周文猛

頂著A股市場「AI芯片第一股」的光環,又搭上生成式AI浪潮而股價大漲的寒武紀公司,終究還是「跌」了。

不久前,寒武紀1.501億股先發股東限售解禁,占公司總股本36.02%,隨著這一訊息的釋放,次日公司股價下跌5.14%。隨後兩周,公司股價從解禁之日的134.90元/股,一路下跌至發稿時120.80元/股,跌幅明顯。

距離2023年4月份公司股價最高271.47元每股,目前寒武紀股價已下跌超過55.47%,市值腰斬。股價大起大落的同時,2023年以來,寒武紀公司逐季營收持續同比下滑——前三季度,公司營收1.45億元,同比下滑44.84%;同期虧損累計8.08億元。

新浪科技統計發現,2023年寒武紀前三季度營收,已達公司近三年最低水平,但虧損勢頭並未隨之減少。而在此前,寒武紀還於2023年7月被曝智慧駕駛芯片業務折戟,「軟體部份裁員近半,硬體部份僅保留少數員工」。

營收銳減且虧損不斷的情況下,已經歷過數輪股東清倉式減持的寒武紀,隨著大規模股票解禁期到來,高市值神話恐已難以為繼。

市值腰斬,近一年估值暴漲營收卻銳減

2023年開年以來,隨著生成式AI爆火以及數位經濟、信創板塊成為行情領頭羊,頂著「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搭上了賽道企業市值上升的便車。2023年上半年,寒武紀股價從約54元飆漲至年內最高時271.47元每股,區間累計最高漲幅近4倍。

然而,股價暴漲的同時,寒武紀的營收情況並未隨之改善,反而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甚至營收銳減的情況。據新浪科技統計,2020年—2022年,寒武紀營業收入分別為4.59億元、7.21億元、7.29億元,增速分別為3.38%、57.12%、1.11%;扣非凈利潤分別為-4.34億元、-8.23億元、-12.5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74.86%、68.61%、34.09%。

進入2023年以來,AI大模型新技術浪潮催生的算力需求,本該讓寒武紀獲得更多的商業訂單和營收來源,但公司卻出現了營收銳減的情況。

2023年上半年,寒武紀交出了上市以來最差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為1.14億元,同比下滑33.37%,歸母凈利潤虧損5.44億元,扣非後歸母凈利潤虧損6.4億元,同比增長15.39%。截至第三季度,寒武紀累計營收1.45億元,同比下滑44.84%;同期累計虧損8.08億元,持續擴大。

高漲的市值,與公司的真實營收能力並不相符。進入2023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市場炒作熱情的退卻,寒武紀公司股價開始大振幅下滑。截至發稿,公司股價為127.96元每股,較年初最高時271.47元每股,已下跌超過52%,公司市值也隨之腰斬。

遭創投股東「拋棄」,套現已超40億

隨之今年以來寒武紀股價迅速上漲,一批寒武紀的老股東們,也開始坐不住了。

今年3月23日-6月29日,寒武紀創投股東國投創業基金透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交易,累計減持了寒武紀739.87萬股,減持均價為158.00-266.16元,減持總金額為14.81億元。而在此之前,國投創業基金已經透過減持套現4.66余億元。

此外,寧波瀚高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也於2022年9月16日—2023年3月6日清倉寒武紀,套現2.25億元。古生代創業也於2022年11月15日—2023年3月14日,累計減持428.87萬股,套現3.61億元。

2023年2月9日-6月7日,南京招銀和湖北招銀分別減持寒武紀311.46萬股、153.95萬股,分別套現了3.88億元、1.91億元。8月26日,寒武紀又公布了古生代創業新一輪完成減持的公告,古生代創業於3月23日-8月24日清倉減持寒武紀597.54萬股,減持均價152.77-225.84元,套現10.71億元。

至此,寒武紀的5名創投股東全部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清倉,累計減持套現41.83億元。在此之前,寒武紀第九大流通股股東科大訊飛還於2022年第三季度對寒武紀進行過減持,結束前十大股東列表。

但創始股東們都不再相信寒武紀,高市值創造的安全結束空間,已經讓老股東們穩穩地賺了一筆。

被指「業務不聚焦」,高投入能穩住高市值?

2023年,在股價飆升公司營收卻銳減的同時,寒武紀還經歷了一輪業務調整的風波。

今年7月,新浪科技曾獨家報道「寒武紀智慧駕駛芯片業務行歌科技大裁員」,指出該業務新計畫已經暫停,同時軟體部份裁員近半,硬體部份也只保留下少數員工「善後」。這是寒武紀自2023年4月大裁員後再次被曝裁員。

成立之初,寒武紀曾作為華為NPU(神經網路處理器)的供應企業,獲得大量的商業訂單,但後來,華為卻透過開發自研NPU將寒武紀踢出了供應鏈。對此,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公開解釋是,「構建自研架構來支持AI芯片,是基於華為對AI的理解,基於端邊雲對AI的需求自然產生的。寒武紀很好,但無法支持我們的全場景。」

在隨後的幾年中,為了彌補華為口中「不能支持我們的全場景」的局限。寒武紀開始在雲端、邊緣端乃至於基礎軟體領域全方位發力。但越是這樣,公司的業務卻開始變得越發的混亂。

據寒武紀官方介紹,「公司能夠提供雲邊端訓推一體的軟硬體協同能力,同時具備統一生態的系列化智慧芯片產品和平台化基礎系統軟體。」但這一系列的介紹背後,外界對於寒武紀是一家芯片企業?還是一家軟體企業或者雲端運算企業?疑惑也越來越濃。

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國投招商一名長期負責一二級市場投資的業務總監李某便公開表示,「寒武紀現在的思路跟大多數雲廠商的路徑挺像,但公司似乎不具備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做這些系統性的工作。」

在他看來,「IP設計只是算力芯片的一個方面,之後還有制造環節以及整個雲端運算的生態。目前國內算力芯片領域創新方式比較多,但還沒有一家算力芯片企業建立起比較好的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業務聚焦比什麽都做要強。」

「寒武紀現在的這些事情,華為來做可以,但寒武紀難。」李某表示。畢竟,長坡厚雪的算力芯片賽道,如果缺乏營收來源而僅靠融資輸血來維持公司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這樣的模式很難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