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般若(1901—1968),名鑒波,字般若,號萬千,別號「四無恙齋主」,廣東東莞茶山園頭鄉人。是一位被遺忘的中國畫大師級人物。早期畫作師法古人,臨摹真跡;後期師法自然,以山水為主。在水墨運用上敢於探索,大膽創新。早在上世紀20年代,他便以高超的畫藝享譽南北,傳統功力深厚,深受黃賓虹贊許。葉淺予稱他為「海外中國水墨畫的傳播者」及「先驅」;黃苗子稱他「在近代中國畫中的地位,深信時間推進,會逐漸給他揭出輝煌的本相」
黃般若3歲喪父,隨母入廣州,寄住叔父黃少梅家【(1886~1940)早年從何作幹習畫,畫風穎秀淡雅,尤擅人物,精鑒賞,旁及版本篆刻。當時在廣州已具畫名,他還與潘達微等人共同創辦【時事畫報】。】。他自小便受到藝術熏陶,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但叔父開始並不支持,告訴他:畫畫是不能當飯吃的。10歲那年,他把叔父的一張八大山人的藏畫拿出來臨摹,又用番薯做圖章蓋在畫上,然後拿到街上擺賣,居然有人出10個大洋買了一張。叔父及其朋友潘達微這才開始註意黃般若的習作,從中看出他的執著和悟性,於是開始引領其步入藝術殿堂。
黃般若早期畫作師法古人,臨摹真跡;後期師法自然,以山水為主。在水墨運用上敢於探索,大膽創新。他曾對他的學生呂壽琨說:「如果把自己畫的畫,一定要歸入南宗、北宗、工筆、意筆、院體畫或文人畫,我認為都是一件愚蠢的事。在今天世界性的眼光看來,如果藝術屬於全世界,而藝術家又希望把藝術貢獻給人類,那麽,我們為什麽一定要指明這是什麽畫派呢?」
黃般若齋名有「小黃山館」、「四無恙齋」,前者因1933年遊太湖時得一小黃蠟石,形似黃山,後者則緣於牛石慧【花卉圖】。牛石慧為明末清初畫家,其【花卉圖】題跋雲:「平生願四無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書,四曰花卉。」黃般若購得此畫,喜不自禁,遂以「四無恙」為自己的書齋命名,1965年,黃般若應邀前往北京參加國慶慶典禮,周恩來總理邀請他回內地工作,他亦欣然答應,惜因「文化大革命」而未果。黃氏於1968年因病辭世。著作有【黃般若美術文集】
黃般若逝世後,朋友們深深地懷念他。
鄭家鎮說:「黃般若在香法港畫壇,是在創新的路上走得最快的人。」劉霜陽說:「回溯50年代香港的山水畫壇,黃般若的出現無疑是最重要的……他的創作歷程也因而對香港畫壇產生深遠的影響。」呂壽琨說:「(黃般若)不獨是南中國傳統山水畫主要代表之一,亦是近代中國主要代表畫家之一,足與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並肩比美。」
羅孚說:「他是香港一位傑出的畫家……說傑出也許還不夠,應該說偉大。」
1995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行了為期四個月的「黃般若的世界」回顧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學術界認為:黃般若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藝術上都有足與嶺南畫派分庭抗禮的地位,他不僅是廣東和香港的,而且是全中國的傑出畫家。黃苗子先生為展覽撰文指出:「黃般若在近代中國畫中的地位,深信時間推進,會逐漸揭示輝煌的本相!」
好啊,般若,著名的畫家、鑒藏家。正是:
人生難得少年貧,畫壇發奮勤耕耘;
香江震動傳千古,又見遺作展羊城。
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美術館主辦的「黃般若的世界」,1996年7月23日至8月13日在廣州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