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追過松花江就能打敗東野,為啥不追了?

2024-07-16推薦

1946年5月,東北我軍在進行了一個月的城市防禦戰後,主動撤離四平,退向北滿。杜聿明指揮國民黨軍進占四平、長春,按照國共談判的時間規定,雙方進入停戰狀態,沿第二松花江對峙。於是,有人大喊可惜,說蔣介石犯了「宋襄公之仁」,否則,林彪就被趕到境外去了,國民黨可以一戰平天下。

即使不說從土地革命時期國共軍事較量的經歷,僅看蔣軍在東北的實力和表現,就知道這是做夢。

日本投降後,我軍各根據地挺進東北的部隊總數是113000人(不含2萬軍政幹部)。這是四野兵力「出關十萬,進關百萬」的由來。到1945年12月,全軍實力總數為27.5萬余人。這時東北我軍稱東北人民自治軍。

1946年元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4月四平保衛戰開始前,民主聯軍全部兵力為319573人。東北國民黨軍為318974人(其中收編土匪武裝83187人)。雙方實力相當。

國民黨軍進攻四平街的都是所謂的精銳,不僅有五大主力中美械程度最高的新一軍、新六軍,71軍、52軍的裝備水平也不是民主聯軍能比的。再看民主聯軍的番號,萬縱,保一旅,3師7旅,工人教導旅,連編制都沒統一,各地來的部隊正處在調整和磨合階段。不過,恰恰是在四平,所謂「國軍把林彪從山海關一口氣趕到了松花江」要打個磕巴,一口氣?這口氣得喘半天才能接上下一口。

一個月的攻防作戰中,新一軍根本沒有所想象的那麽厲害,飛機重炮加坦克,不僅攻不動解放軍陣地,其頭等主力新38師司令部還被夜襲過,師長跑到鄰接的50師,請求派一個連護送他回去收容部隊。

打了不到十天,新一軍只能構築工事和守軍對峙。71軍更倒黴,87師被東野部署在四平外圍的主力全殲一個團,擊潰兩個團,已經無力發起進攻。蔣軍直到占領本溪後,新六軍等主力增援過來,達到10個師的兵力,才在解放軍主動撤退後進入了四平街。蔣軍傷亡萬人以上,解放軍傷亡八千余人。

按照國民黨軍向來的習慣,只要對手撤走,就是己方大捷。逃台後的檢討才說實話:進攻被拖了2個月,沒有按期攻下四平,共軍是從容不迫撤離的。

這時候的民主聯軍不是很強,不僅未經整理,配合生疏,更在於作戰方式轉變的太快,從遊擊戰轉到大規模運動戰,都需要一個從思想到訓練的變化過程,而民主聯軍上來就打極為陌生的城市防禦戰,優勢難以完全施展,火力不足的劣勢卻暴露給對方,工事被炸平,兵器被摧毀,如果不是戰鬥意誌堅強,根本守不了一個月。正如林彪所說,四平是特殊情況,不能作為我軍作戰的一般原則。

我軍一向避免大規模陣地戰,四平是為了配合停戰談判才打的,不可能不打就讓出去。陣地戰,無論是攻堅還是防守,都要受到裝備的限制,解放軍到了中後期,才開始掌握城市攻堅戰的打法。至於城市防禦,在解放戰爭中,死守一城的做法只有蔣軍才幹,死守就意味著被動挨打。

杜聿明能追著民主聯軍打過松花江去嗎?「四平大捷」後,蔣介石親臨東北嘉勉部隊,順帶著幹了兩件事。一是在地圖上看了一眼,指著松花江對岸的拉法說,這裏是戰略要地,必須派一個團守住,於是,廖耀湘派71軍的一個團另一個營過了江,沒想到「已經「潰不成軍」的民主聯軍摸黑就把拉法、新站給圍住,這個團就沒了。

這一仗給蔣軍提了個醒,北滿寬廣的縱深,你有多少兵來。林彪當時連哈爾濱都準備不要,指示部隊對進犯的蔣軍不要頂的太狠,大膽放其深入。一律不許再炸橋,特別是浪費寶貴的黃色炸藥。

如果國民黨軍把哈爾濱占了,要留多少兵力守備,千裏以外的齊齊哈爾、佳木斯占不占?是留一個團守,還是留一個師守?不守幹啥來了?從後來北滿部隊過江奔襲的戰果看,主要打的都是敵人的團級目標,新一軍被打殘就是從一個團一個團被吃掉開始的。如果蔣軍追過松花江到處分兵設點,除了隨時品嘗集中優勢兵力、一點兩面、四組一隊等等攻擊戰術的打擊,還能有什麽別的選擇。

當年的國民黨軍誇大民主聯軍撤退是大敗,後來的文學作品為了獵奇,繼續渲染造勢,好像叛逃了一個作戰科長王繼芳,解放軍就成散兵遊勇了。而親歷者萬毅司令員卻很奇怪:有些紀實作品,說四平撤退後,我們這個部隊喪失了戰鬥力,根本不符合事實。

蔣介石辦的第二件事,是允許孫立人休整三天,結果滇軍六十軍184師在韓先楚南滿部隊的包圍下,因杜聿明答應的救援遲遲不到,率師部和一個團起義了。這就又提醒蔣軍了,嫡系與雜牌貌合神離,集兵向北,南滿還要不要?你有幾個團夠消滅。東北國民黨軍就那些部隊,盯在南滿的是備受排擠的滇軍六十軍,還有那個被捧為第六大主力,所轄「千裏駒師「被全殲過兩次的52軍。如果蔣軍主力投入松花江以北,南滿只會解放的更早。

民主聯軍從四平、長春撤退後,全部實力為324571人。國民黨軍至十月中旬向南滿發起大舉進攻時,兵力是485890余人。這四個月的休戰期裏,東野重點是建設根據地,剿匪、土改,清洗擴編部隊時混入的偽滿國兵和地痞流氓,規定身份不明的兵一律不許要。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結束後,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增至387000余人,有五個主力縱隊。

1947年4月後,東北我軍全面轉入戰略反攻。連續發起了夏季、秋季和冬季三大攻勢,夏季攻勢前全軍實力為462800余人。夏季攻勢結束後,增至518000人。山炮132門,野炮77門,榴彈炮13門。轄九個步兵野戰縱隊。四個炮團。

這時國民黨軍經過陳誠重新整頓,大肆收編土匪、遊雜武裝,補充作戰損失後,勉強保持了50萬人的兵力規模。

秋季攻勢結束後,我軍增至738400人。有山炮248門。野炮104門。榴彈炮51門。十加炮5門,刺刀82580把。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羅榮桓政委親自主抓以翻身農民為主的二線兵團建設,這時第一批整訓的40個獨立團十余萬人訓練完畢,開始補入部隊。到1948年4月冬季攻勢結束後,全軍兵力猛增至995200余人,百萬大軍就此成型。

遼沈戰役前,全部實力為1039700余人。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十加炮8門。刺刀13萬把。軍馬十萬匹。國民黨軍總兵力55萬人。

以上數據來自東野各期實力統計,可以看看炮兵的壯大和時間。

國民黨是從來不統計刺刀有多少把的,因為不善此道。而東野是放在部隊戰鬥作風的高度來重視的,敢刺刀見紅的部隊,才是林總眼裏的好部隊。

炮兵實力被對手趕超,不敢近戰夜戰,徒步行軍力低下,兵力再不占優,可不不到三年就嘩啦了唄,哪有什麽一戰而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