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春滿申城中國年|澎湃評論

2024-02-02旅遊

2月1日,上海舉行「龍騰浦江 春滿申城」2024上海春節系列活動新聞釋出會。春節期間,上海文旅主打「樂遊上海過大年——一路繁花、全城尋龍」主題,圍繞看美展、觀文博、賞好劇、聽歌會、來海考、享美育、逛景區、品美食八大板塊,推出200余項上海假日文旅臻選特別推薦,營造具有大都市特點的中國年味。

另外,上海已啟動2024「跨年迎新購物季」主題促消費系列活動,圍繞「龍舞上海 春照商圈」主題,突出「商業+體驗」跨界聯動,優選400余項特色活動。

2024年1月21日,上海豫園燈會亮燈。視覺中國 圖

最近的申城16區,「交怪鬧忙」。在都市街頭駐足, 巨型大紅燈籠「點亮」浦東世紀大道,到處是張燈結彩、霓虹璀璨;在百年古鎮漫步,有熱鬧的人間煙火、薈萃的非遺民俗。在田間地頭穿梭,有門楹處的春聯墨香、年糕裏的軟糯香甜。

浦江兩岸人潮湧,「年」的蓋頭已經被悄悄掀開,城市裏的你和我都嗅到了「年」的味道——它彌漫在南翔蒸籠升騰的霧氣裏,對映在豫園燈會璀璨的風景裏,書寫在社群春聯溫暖的文字裏。當春節遇見上海,又會賦予傳統佳節哪些嶄新的文化內涵,為中國年味增添哪些深刻的時代銘印?

以全城聯動喚醒文化記憶

上海,一直以高度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形象為世人所熟知,但這樣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上海文化的因子,也不僅保存於公眾熟悉的弄堂與石庫門。無論是從貫穿幾千年人類文明史的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裏,還是從民間世代相傳的創世神話、傳奇故事裏,我們都能尋到中國悠深的歷史根脈與文化符號。

這個春節,金山區推出展現地道金山年貨的楓涇古鎮「狀元市集」;松江區打造集合民俗體驗、文創市集的雲間糧倉園遊會;奉賢區愛企谷小鎮舉辦特色年味演出;崇明萬達廣場推出融合非遺藝術的市集、廟會……

如果說景觀是歷史記憶的物化凝結,那麽人們流動的腳步與目光則是強有力的文化載體、生動書寫地方文化的敘事媒介。從車水馬龍的市中心到歷史悠久的老城廂,從摩登時尚的購物商場到古色古香的特色小鎮,這個新春佳節裏的申城16區將共同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一個多角度認知上海城市特色、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歷史文化向來以整體性、互動性為特征,是以相關群體性認同為旨歸的譜系性存在。也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性格和特征,並非各個地區文化簡單的疊加,而是各文化要素相互影響、相互碰撞的有機集合體。

這也正是申城16區聯袂開展春節活動的重要意義:打通不同區域間的文化聯系,避免孤立化、碎片式的認識,用整體上的統攝力喚醒更立體、更多元、更豐富的文化記憶,更深刻地理解國家、城市歷史的內涵。

以自信開放彰顯中國氣派

春節,對全體國人而言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節日,它既是聯絡世代親情、實作萬家團圓的重要時刻,也承載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的文化意義。

2024年1月6日,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路燈桿上掛滿了紅色的中國結,營造出濃濃的年味。視覺中國 圖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人感嘆,年味似乎越來越「淡」了。換言之,面對當下技術理性不斷銷蝕傳統節日的困境時,當代人需要做出一種獨特解答,即如何以一種創新的姿態完成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近年來,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開放,主動走向全球、擁抱世界。這是這份開放與自信,讓新與舊、古與今、傳統與現代得以在中國和諧共存,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發展的良好社會生態。上海這座城市,同樣如此。

因此,既有新潮的玩法又有傳統的年味,上海將讓廣大市民、遊客感受一個不一樣的龍年春節。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迪士尼小鎮新春市集供消費者選購新年禮物,品嘗新春美食;徐匯區龍華結合新年祈福組織「妙會年貨節」;普陀區中環商圈舉辦百聯中環「龍遊中環——二十四節日園遊會」。

2月2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圖片報道聚焦上海春節期間的文旅活動。

開放的中國讓世界見證了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可能,創造了平等對話、相互借鑒的語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正是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從而獲得歷經五千年仍然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去年年底,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透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如今,更多外國人與中國人同過中國年,已成為現實。

上海是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視窗。今年春節,「樂遊上海過大年」英文版主題春聯、上海國際旅遊公益推廣人錄制的共慶新春短視訊,都將向世界傳遞中國新年團圓歡樂的美好氛圍。這也正是一條貫穿於上海春節文旅活動的主線——營造具有大都市特點的中國年味,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國文化的活力和氣派。

以城市溫度詮釋中國年味

不久前,一部熱播劇【繁花】點燃了一座城,劇中主角阿寶的藝術形象讓人過目難忘。什麽是寶總的「腔調」?不是智慧的生意頭腦,不是高超的商業技巧,而是他對鄰裏、朋友、戀人的有情有義。

2024年1月27日,上海浦江鎮匯中村舉行新春翰墨送福活動,村民們與親朋好友一起寫福字、書春聯,品味傳統書法的獨特魅力,喜迎即將來臨的中國農歷新年。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視覺中國 圖

這份細膩綿長、溫馨感人的人情味,正是春節能成為中國最重要傳統節日的原因。一直過著群體生活的中國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間的親近與和諧。此中,有對父母與長者的敬愛之情,也有手足牽連之情,鄰裏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對故土家鄉依戀的情感。人情味,給年味以濃濃的生活韻味,這也是中國人最深的年味。

在奉賢區嶽和村,每逢臘八,農家會所的兩口大鍋就咕咚咕咚個不停,這個美妙的聲響已經持續了7年,臘八粥剛出鍋就由誌願者定向轉送到高齡老人們家中;長寧區天山路街道持續推進「幫儂一把」綜合幫扶計畫,為轄區困難老人送去「新年大禮包」,讓他們溫暖過冬、安心過年;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金星村聯合組織「家門口的村晚」,由居民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輪番上演。

每一個中國年的到來,都把每一位中國人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年味雖是潛在的、無形的,卻是一種自發的情感。大年夜的合家團聚、親戚間的登門拜年、朋友們的登門拜年等等,無不是在加強與維系這種最珍貴的人間情誼。城市各個角落中喜氣洋洋的生動面容、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再次用生動的畫面詮釋了中國年味的深刻內涵。

如果說春節的一大社會功能是辭舊迎新,為每個人打上一個人生的結,那麽在這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更能讀懂中國的過去與未來。「讓全體中國人民一起邁向現代化」,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正因為我們始終並肩站立、攜手前行,所以中國精神歷久彌新,中華文脈綿延不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