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天水留下了工業發展記憶

2024-02-02旅遊

常 生 榮

我到天水,溫部長告訴我,一定要到工業博物館去看一下,了解那裏的歷史。對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我是很關註的,過去我時常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撰寫關於經濟方面的文章,所以我以極大的興趣,去參觀了天水的工業博物館。

我高興地看到,天水在新的開發中,有很多新的思路。他們不僅建了一個城墻博物館,以胡家大院過了一個古民居博物館。更有創意的是,還建了一個天水老工業基地博物館,展示了天水在國家發展時期,作為大三線建設的許多大型工廠,都為國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天水工業博物館,他們利用一個舊的廠房,加以適當改造,建成了一個工業博物館,把國家在這裏發展工業的歷史記載下來,實在是難得。這反映的是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它留下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國家為了發展國家經濟,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70年代我經常來天水,給我的印象是到處都是工廠,不少工廠都是代號,即便是用文字,表述得也是什麽,多以長城命名,有不少還用的是程式碼。不知道到底是幹什麽的,那是在三線建設時候統一的稱呼,都是為了保密。由於我在基建工程兵工作過,和這些三線的廠子,有著天然的聯系,談起來有共同的話題。所以他們對我很好,我經常到這個廠子去參觀學習。由於那時候我們沒有洗澡的條件,經常在這些工廠去洗澡。廠子對我是免費的,說是擁軍優屬。

我愛人住在七裏墩,但是她工作在西關街道辦事處。經常要帶著孩子到市裏上班,很是困難和不方便。老爺爺找了一個廠子叫長城儀表廠,給領導和班車師傅給說了一下,讓我愛人每天坐這個班車,帶著孩子去上班。他們知道是軍人的家屬,非常關照,我愛人坐這個廠的班車,有三年多時間。我們舉家到北京的時候,我專門到這個廠子和師傅家,表示感謝。

岷山機械廠,是造輕武器的,主要是半自動步槍。我也經常到哪裏去參觀,因為是軍人,他們也允許我去參觀,我與廠子裏的軍代表非常熟悉,有空經常到廠子裏去打靶。

關於天水工業歷史相關資料表明、天水工業所涉及的領域廣泛,天水工業在三線建設時期,(1966—1980)搬遷、新建企業37家,搬遷裝置2779台,搬遷工人約4417人,總投資15093.19萬元。至七十年代末,三線建設總投資達到68243萬元,占地面積929.89公頃,建築面積309000平方米,職工總數78584人,家屬總人數121460人。三線建設時期共有37家企業,一共分為六大門類,分別是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資訊、國防科技等領域。

所謂大三線建設,是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後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中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但是也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經營發展都出現困難。

我們小時候用火柴,知道天水這個地方。是從天水火柴開始的。對火柴我情有獨鐘。母親說,早年我家住得偏僻,要經常要保留火種,如果火滅了,就要幾裏以外的人家去取火種。有了天水火柴,這種保留火種的習慣才結束了。

天水火柴廠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天水籍實業家哈銳,聯絡當時在四川經商的天水人胡中林、王鼎三,及天水本地商賈富戶張仲武等人,募得股金3.2萬兩,創辦了天水第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天水火柴廠。廠址位於今合作巷,次年正式投產,天水第一次有了火柴生產,時人稱之為「洋火」。

在炳興火柴公司的帶動下,天水先後又有永和火柴公司、光華火柴公司、隴興火柴公司、建國火柴公司,第一火柴生產合作社等,6家火柴公司建成投產,年產火柴3000箱,使天水在民國時候形成火柴制造業的中心。其中光華火柴公司,解放後繼續生產。

1956年,甘肅省工業廳將蘭州、臨洮、臨夏、天水4戶火柴廠,合並成立天水火柴廠,1966 年轉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經過多年的建設,生產規模、技術水平、機械化程度得到提高,生產能力、產品品質在全省同行業居領先地位。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到1989年底成為甘肅省最大的火 柴生產廠家,承擔了全省50%的火柴供應。

我們有一個戰友收集火柴盒,我每次到天水探親,都要給他帶幾種不同的火柴盒。他收集的國內外的各種火柴盒,有上千種之多。他說要辦一個火柴盒展覽館。我想他的這個展覽館,也保留了天水火柴發展的歷史。

國防廠家有多少家:國防企業與天水軍工企業代號共14家。國營永紅器廠(749廠),國營天光廠(871廠),國營慶華廠(860廠),國營岷山機械廠(5206廠),天水航修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5722廠)。這些廠子涉及,我們國防建設的航空航海飛彈等很多領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天水工業在「改革、開放、搞活」方針的指導下,在克服困難中前進,在深化改革中發展。在經濟轉型、體制轉軌的背景下,天水又出現了一批新興企業,豐富了工業生態,加速了工業現代化的發展。為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調整產業布局,有效整合土地資源,鼓勵工業企業「出城入園」搬遷改造,實作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啟動出城入園,工廠搬遷至社棠等地。

應當稱贊天水政府的這一舉動。這樣一個博物館,不僅留下的是當年的在這裏的三線工程,而是留下了一段工業文化,留下了我們黨和國家在那個時期,渴望發展經濟的戰略思考,對後來人的教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我參觀這個博物館感到非常親切,因為我們是那台事件的見證者和實踐者,我那時候我們在酒鋼建了嘉峪關的酒鋼,那也是大三線建設。

作者簡介: 常生榮,1952年生於白銀市靖遠縣(今屬平川區),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曾任全國雙擁辦公室主任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