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永平縣:古道尋古梅,鄉愁花橋村

2024-02-03旅遊

博南古道,秘境深處,一座西南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遺世而獨立。

大理州永平縣博南鎮花橋村,經過千年風雨洗禮,依然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滇西古村風貌。典籍裏,這個風光旖旎的小山村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便已記於史冊,曾是博南縣縣衙所在地。

梅花堅韌,玉蘭高潔。2012年花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今,在上海與雲南兩地的共同打造下,花橋村正散發出更大魅力與活力。集古梅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馬幫鄉土文化等於一體的千年古村在保護中得到開發,老屋古道修舊如舊,民宿客棧風生水起,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一幅充滿生機的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山谷幽幽,清溪涓涓,炊煙裊裊。高低不平的青石古道、百年馬車店、古樸的老城門樓、深淺不一的馬蹄印踏石、800年樹齡的古元梅……這些珍貴的歷史印痕訴說著古驛站花橋村昔日的繁華。

2022年8月大瑞鐵路永平段通車,從永平縣乘坐高鐵出發,只需1小時就能到達大理市,20分鐘就能到達保山市。得益於獨特的交通優勢,永平縣花橋村迎來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機遇。

走進花橋村,古街道上,間或有勞作的農人,吆喝著老牛自石道的深處而來,婦女領著小娃娃在百年老店與阿奶閑聊,阿哥們擺弄著磚瓦修葺村中舊宅。田園詩意間,是濃濃的鄉愁。

沿著博南古道一路探訪,可以一睹石照壁、古稅司等歷史遺跡。古道文化、馬幫文化、宗族譜牒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織融合,是花橋村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以博南古道為起點,講好花橋村故事。自上海市奉賢區與永平縣結對以來,始終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首要任務。為了在打造大理旅遊後花園的同時保護好這份鄉愁,兩地幹部動足了腦筋。花橋村「滬滇攜手興鄉村」計畫由此誕生。

博南縣老縣衙舊址搖身一變成博南古道博物館,承載著花橋村千年發展脈絡;博南書院在博南古道驛站上落成,是關鍵社群活動陣地;重新修繕的馬幫小道如今已成為許多徒步愛好者的打卡地。

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花橋村的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張規劃管到底。以保留傳統村落原生態風貌和民俗文化為重點,以鄉村振興示範點建設總體規劃為主線,全面制定涵蓋村莊布局、土地綜合整治、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以及產業發展的規劃體系。

改造前的花橋村,原始古村落風貌保留較為完整,但村子內荒廢老屋較多,雜草亂生,缺乏業態規劃和文旅配套。「改造過程中,在兼顧功能性的同時,我們把村子的老墻、老磚都保留了下來。」山隱設計集團總裁李健明就是永平人,如今返鄉負責花橋村整體改造的設計和執行。

從人居環境提升入手,「滬滇攜手興鄉村」計畫對花橋村大花橋自然村彭家公園段34個單元居民房屋進行臨街立面改造,對建築主體色彩、門窗進行改造,底層增加部份挑檐及柱子,凸顯門頭,呈現古色古香的古村落風貌特色,保持著歷史最質樸的底色。

「基於花橋村的特色,我們引山泉水入村,將村落水系打通,用水環抱全村。」據李健明介紹,山隱設計集團盤點了村內空置荒屋情況,重新打造為花橋村絲路文化展示中心、勞動轉移培訓中心、公共休閑空間、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展示中心等文旅配套,為花橋村「活」起來搭建載體。

規劃先行,因勢開發,花橋村村落風貌顯著提升。永平縣博南鎮黨委書記何正坤透露,一百多裏長的博南古道周邊栽種了十萬棵梅樹,未來,古老的山村面貌將煥然一新。

「花橋村孕育著文化,也承載著我們一代人的鄉愁。滬滇計畫的實施,大大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永平縣博南鎮花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軍激動地說。

隨著計畫的落地,花橋村打好了地基,如何打響屬於自己的文旅名片成為花橋村的新課題。

走進博南古道博物館,一棵古樹引人註目:極為繁茂的樹冠下,枝葉與陽光彼此交織,宛若翠綠的裙擺。這棵樣貌「年輕」的梅花樹從元代開始生長,已近八百歲,有著「天下第一奇梅」和「天下第一壯梅」之稱。

「哪怕梅花的主幹完全幹枯、腐朽,只要它的根部仍有一絲綠意,它都會重新生長出來,冒出一個芽,然後長成參天大樹。」永平縣文聯主席張繼強介紹道,遇冷則開、不屈不撓的梅花精神是花橋村的寶貴財富。除了觀賞價值,這棵古梅樹還有著極高的食用價值,「為了解暑避瘴,雲南人自古喜食酸。每個村子,必須有梅子樹。」當梅子掛滿枝頭,人們便會將果實摘下食用或釀成梅酒,百年光陰就在這一飲一啄間悄然流淌。

2023年5月末,梅子成熟時節,「花橋古梅」祭梅、采梅活動在博南鎮花橋村博南古道博物館內舉行。數百歲猶如少年的花橋村元梅結出的梅子如網球一般大,形態像葡萄果實一樣緊緊相擁,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花橋村村民委員會向雲南茜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遞交采摘授權書,授權企業為期3年的古道元梅采摘權、產品研發銷售使用權,同時公司向花橋村每年支付5萬元的元梅維護費。

依托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技術支持,雲南茜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果酒釀造技術,下一步將會更深入地參與到當地「梅產業」的開發中,加大投入和研發,研制純發酵工藝特制青梅酒。

如今,梅花不僅僅是花橋村的精神符號,更是文旅產業的起點,為村落帶來無限經濟價值。依托「古道元梅」優勢,透過科技支撐、文化賦能,古梅的藝術與精神價值正轉化為經濟價值,數百年的芬芳為花橋村青梅產業與文旅業深度融合發展註入動力。

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增益,村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村口的蕭大哥家裏,施工隊正熱火朝天地幹著,兩進的屋子將被裝修出7個客房。「我們花橋村現在旅遊做得好,我就拿了20萬出來做這個客棧。」蕭大哥興奮地分享道,他的客棧是在山隱設計集團的指導下由自家空閑住宅改建的,預計2024年春節就能開張營業。

從過去的脫貧攻堅到現今的鄉村振興,永平縣委常委、副縣長,上海援滇幹部曹慧群坦言,工作思路有很大不同。「要從輸血轉向造血,要讓資金變成資產,要為當地留下永續發展致富的產業。」

當文化價值向產業延伸,如何讓花橋村釋放出更大能量,作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的上海,正源源不斷註入智慧。「從花橋村歷史出發,我們提出創立‘花橋69’品牌(博南縣於公元69年設縣),未來將繼續深挖歷史內涵,探索‘花橋69文化創意產業園’,推動產業叠代升級。」曹慧群說。鄉愁體驗館、百年馬店、元梅觀賞園、生態休閑旅居地……以「古道美、古村美、庭院美、山水美」為目標,滬滇合力打造「古道尋梅·細品時光」的博南古道旅居目的地,花橋村這座千年古村落必將放射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