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市縣動態|一口氣走遍莆田12處「國保」,閱盡千年古風之絕美

2023-12-09旅遊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這裏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這片土地上,一共有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跟著這些「國保」,去品讀這座城市的歷史吧~

01

木蘭陂

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

木蘭陂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的木蘭溪與興化灣海潮匯流處,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國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並行揮其水利效用。

木蘭陂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經三次營築,元豐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擋綜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東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積583平方米,陂身長110公尺,高7.25公尺,陂墩29個,陂門28個,沖沙閘一個,南北護陂堤、南北進水閘門各一個,大小溝、渠道113公尺,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農田25萬畝。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經過無數次洪潮沖擊,現仍巍然屹立,繼續發揮作用。木蘭陂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蘭陂擋潮圖

02

釋迦文佛塔

近千浮雕的宋代寶塔

釋迦文佛塔位於莆田市城廂區廣化寺東側,為八角五層空心仿木構樓閣式石建築,各層塔檐薄而長,輕巧美觀,塔身和塔檐叠石間雕滿佛像,佛教題材圖案是研究宋代建築和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釋迦文佛塔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陳良錦

第一層東西兩面開門,其余設佛龕。第二層至第五層,四面開門並設佛龕。各層塔檐薄而長,輕巧美觀。塔身雕刻豐富,須彌座、門檻兩旁,回廊欄板浮雕侏儒、羅漢、金剛武士、觀音菩薩、飛仙、鳳凰、獅子及牡丹、蓮花等各種花草影像,刻功精巧,形象生動。

▲圖|陳良錦

03

元妙觀三清殿

江南古建之花

元妙觀三清殿坐落於莆田市內的兼濟河畔,是一座道教宮觀建築。現存三清殿、三門、東嶽殿、五帝廟、西嶽殿、五顯廟、文昌三代祠、福神殿等。元妙觀三清殿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清殿古建築系重檐歇山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殿的當心間脊木專下題有「唐貞觀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禎十三年歲次庚辰募緣修建」等遺留的墨跡,足見其幾經修葺,現存其基本構架的風格,尚多存宋構手法。

其結構簡樸嚴謹,柱頭鋪作系華拱兩跳用單材挑出,與三根大昂結合,呈雙杪三下昂重拱偷心造。鬥拱宏大,鬥底有皿板形,且鬥欹有幽頁,拱鬥呈凹卷瓣形式。補間鋪作前後檐各一朵,櫨頭下作駝峰形,由許多尺度精密、結構復雜的構件組成,保存著隋唐時代北方古建築的遺風。殿內有二十根柱子,以木石疊接布成,直徑均為五十四厘米,上有捐金助建者的姓名題刻,多已風化剝蝕。柱頭微具卷殺,柱礎為復盆式蓮瓣紋。兩柱之間只施闌額,不用普柏枋,用材少而堅固。前後檐之闌額皆作長方形。鬥拱和椽檁之間,彩繪有飛鳳、蝙蝠、鯉魚、麒麟、八寶等道教圖案,三清殿的東廂院內,嵌豎著從各地收集過來的碑碣石刻,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神霄玉清萬壽宮碑】,有記載宋代海外交通史料的【祥應廟記碑】,有原興化府城的城門額以及宋孝宗、陳俊卿、文天祥、朱繼祚等許多名人的手跡石刻,展示了我市古代的燦爛文化,更為三清殿增添了歷史佐證和濃郁的古樸色彩。是莆田市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城市文明建設的視窗,也為研究中國古建築科技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04

天中萬壽塔

見證千年海絲的航標塔

塔鬥山,海拔118公尺,面積700多畝,因其山形似螺,亦稱青螺峰。

塔鬥山最富盛名的還是位於山巔的天中萬壽塔。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雲霄,故而得名「天中萬壽塔」。寶塔塔身布滿浮雕,造型奇特,技藝精湛,雖歷經千年風雨,仍難掩其精致的石刻藝術。天中萬壽塔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中萬壽塔,俗稱塔鬥塔,又稱「阿育王塔」。坐西南朝東北,始建於五代,清嘉慶年間重修,為石構、四角五層實心塔,通高7.4公尺。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剎組成。基座用長方形石塊砌成,邊長5.2公尺,高0.7公尺。塔身共分四層,第一層在每面束腰處浮雕兩條蟠龍形態各異,轉角雕刻四尊護塔侏儒,邊長3.7公尺,高0.97公尺;第二層東北面勒石碑文,它三面束腰處浮雕花卉,轉角雕四尊金剛麗仕,邊長3.1公尺,高1.07公尺;第四層四面束腰處各浮雕一尊男像觀音,轉角處雕刻金翅大鵬,邊長2.3公尺,高2公尺。各層邊緣出檐都雕有卷草花紋和蓮花覆瓣組成的圖案。塔檐呈山花蕉葉,塔剎有七輪。是福建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寶篋印塔。

05

無塵塔

立於鳳頂的羽冠明珠

福建的塔多為石塔,大多建於南宋時期,位於鳳頂山間的無塵塔是省內最古老的空心石塔之一,無塵塔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章小建

無塵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原為木質空心結構。宋紹興丙寅年(1146)被匪寇所焚毀,宋乾道丙戌年(1166)伐石重建,為石質空心結構;現存無塵塔為宋代石塔,原為歷代僧人圓寂靜化之處。三層八角樓閣式石塔,通高14.22公尺。石雕覆蓮瓣須彌座。每層八角倚柱為瓜楞形,柱頂鬥拱用雙杪雙下昂,檐下出兩層叠澀。塔身每層東南、西南面各有護門武士。塔內壁石塔道盤旋而上。塔剎為葫蘆形。

▲圖|馬莉

06

湄洲媽祖祖廟

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宮廟

湄洲媽祖祖廟有「海上布達拉宮」和「海上麥加」的美譽,始建於宋代,是當地鄉民感念媽祖恩德,在湄洲島建的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經過多次修擴形成現有規模,湄洲媽祖祖廟雄偉壯觀、樓亭交錯,殿閣縱橫。

湄洲媽祖祖廟的寢殿、正殿和聖父母祠是祖廟建築群的主要建築,是媽祖信仰在祖廟的主要載體。寢殿,占地面積238平方米,建於宋雍熙四年(987)。明洪武七年(1374)泉州衛指揮周坐重建,永樂初和宣德六年(1431)鄭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啟聖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瑯均以重修,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

▲圖|林春盛

寢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額保存民國初重修時的墨書,沿用部份明、清石柱和柱礎。正殿,明永樂初(1403)鄭和奉旨遣官建造,原為朝天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閩浙總督姚啟聖獲媽祖保佑建功而擴建祖廟時把朝天閣重修並改為正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擡梁結構建築。聖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為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保存宋代天井。是我市重要的涉台文物,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媽祖廟(湄洲媽祖祖廟)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7

鎮海堤

莆田南洋平原的「海岸長城」

鎮海堤,俗稱東甲堤,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境內,蜿蜒橫臥在興化灣南岸木蘭溪入海口,全長6公裏。鎮海堤是研究莆田唐代水利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鎮海堤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元和八年(813)福建觀察使裴次元率眾創築防禦海潮的主段長堤,並墾堤內田畝322頃。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拆堤石建平海、莆禧二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20世紀50年代後對堤後側加固、加高。自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歷經數以千次計的台風暴雨海潮洪水等災害的嚴重考驗,至今保存較好。現存堤長3.5公裏,基寬2.67公尺,頂寬1.35公尺,高3.67公尺。在東洋段海堤碼頭外立碑1通,高2.95公尺,寬1.17公尺,厚0.27公尺。碑面刻「鎮海堤」三字,碑背刻修堤經過。

▲圖|曾博文

08

寧海橋

700年歷史古橋,「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寧海橋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距離市區約15公裏的木蘭溪入海口。木蘭溪下遊把興化平原為南、北洋,南岸為寧海(今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北岸為涵江(今涵江區白塘鎮鎮前村)。寧海橋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蔡昊

元統二年(1334)僧越浦大師建立,明、清屢有修葺,現橋為清雍正十年(1732)在橋遭破壞時依舊制修復的,為石構橋梁,南北走向,長280公尺,寬7公尺,舟形墩,共14墩15孔,墩三間凈跨度為8.8-11.8公尺,橋面兩旁置石塊欄,南北兩端石柱上各有元代雕刻石獅一對,保存較好。

09

仙遊文廟

傳千年文脈的聖人祠廟

在莆田木蘭溪畔,矗立著一座千年聖廟——仙遊文廟。文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叠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先聖廟等。仙遊文廟,不僅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名勝景觀,也是一座穿越千年的文脈殿堂。仙遊文廟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研究孔廟文化和文廟建築藝術風格的實物資料。仙遊文廟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遊文廟始建於城西,宋鹹平五年(1002)遷今址,宣和末(1125)毀,後歷經60多次修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1985年和1998年兩次重修,2009年管理委員會集資整修。建築群坐北朝南,通面闊60公尺,通進深127.3公尺,總面積7638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綽楔門、內門堂、泮池、欞星門、天井、左右廡廊、拜台、大成殿、聖賢祠,左側為墨池、明倫堂。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擡梁、穿鬥土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17.3公尺。殿內裝飾藻井,四周用小木材鬥拱,逐層內斂,藻井圓頂上浮雕雙龍戲珠,上篆刻有「狀元宰輔」方印。殿內和前廊檐下的構件雕刻精巧生動,彩繪華麗。大成殿和欞星門前的八根青石透雕龍柱形象逼真,是清乾隆時本縣石雕巧匠郭懷師徒的佳作。

10

龍華雙塔

素有「江南第一名剎」盛譽

龍華寺是仙遊境內最早的寺院,這也是【興化府誌】【仙遊縣誌】上最早留下的建築物,是最先啟行的文化記憶。龍華雙塔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曾博文

北宋大觀、政和年間(1107-1118)郭勇為母七十和八十壽誕,先後建東塔和塞塔。明嘉靖年間(1522-1566)被倭寇燒損。1961年整修。五層八角樓閣式石塔,坐北向南,東塔石塔通高24.56公尺,塞塔高25.66公尺。相輪塔剎。須彌座每邊長0.85公尺,轉角麗仕金剛承托。東、西向設門。護塔神立在一層東、西門兩側。塔檐下刻鬥拱。各塔檐脊上均有1尊坐佛。塔內每層均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

▲圖|曾博文

11

平海天後宮

世界第一座媽祖行宮

平海天後宮,是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宮,廟宇坐北朝南,背山面海,風景迷人。平海天後宮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康熙年間,統一台灣後由施瑯擴建,乾隆十四年(1749)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重修,光緒年間依制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9公尺,通進深51.9公尺,總面積978.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築,由大門、內庭、兩廊和大殿組成,布局保持宋代「工」字布局。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擡梁、穿鬥式木構架,懸山頂。宮內立木柱108根,俗稱「百柱宮」,大門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門左嵌施瑯的【師泉井記】碑,門右嵌【平海天後廟重修碑記】碑碣。為研究閩台關系的重要實物。

12

荔城報恩寺塔

莆田唯一一座位於寺廟中軸線古塔

報恩寺塔位於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東巖山報恩寺內,塔身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9平方米。荔城報恩寺塔2019年10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海岸站星星

從高空俯瞰,報恩寺塔立於東山報恩寺的中軸線,大雄寶殿後,觀音殿前,雄偉壯觀。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東山曉旭」所在地。乾隆縣誌載,塔建於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7);又據林氏族譜載,塔建於隋開皇元年(581)。清代學者宋際春的【麟山開皇塔】詩中有「上有開皇磚」句,證知宋石塔前身唐塔為磚塔。三層八角樓閣式石塔,占地面積387平方米,邊長4.40公尺,須彌座高1.20公尺,塔身通高約13公尺。須彌座的上下梟浮雕仰蓮,上下坊浮雕覆蓮,束腰浮雕37只形態各異奔獅。塔身各層疊澀出檐。每層四面開拱門,第一層塔門兩旁俱有淺龕,內浮雕金剛武士,線條粗獷有力。底層塔室內壁嵌石級上通第二層,室頂作藻井式樣,塔頂的相輪塔剎以8根鐵鏈固定於塔頂角檐脊上。各層八角檐脊上置鎮塔石佛1尊。

▲圖|@海岸站星星

來源:莆田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