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福建長汀13個國字號傳統村落,尋覓汀江流域繁華舊跡

2024-03-14旅遊

福建,龍巖,長汀。

古稱「汀州」,位於武夷山脈南麓,古為閩、粵、贛三省邊陲要沖,被譽為「福建省西大門」。漢代置縣,自唐開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始,成為福建五大州、七閩地、八閩府之一。

一起來看長汀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全部13大古村落,你去過幾個?

1 長汀縣館前鎮坪埔村

坪埔古村歷史悠久,古風濃郁。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舊時重要的古驛道穿村而過。

來百度APP暢享高畫質圖片

早年以楊、沈姓為主,早在元朝便有楊氏由連城南坑遷居到這裏,而沈氏也在明朝洪武初年開始遷徙過來。沈姓幾經遷徙,在館前鎮九曲源、伍家坑等地定居,到了第二十一世孫沈顯仁開始發跡,坪埔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沈家大院就是他建造的。

沈家大院坐落在雲霄山脈腳下,坐東南、朝西北,布局為門樓前廳、中廳、後廳及兩廂,共有9個廳堂和18個天井,故簡稱為「九廳十八井」。大院占地面積2250平方米,層層遞進,左右對稱,流線明顯,布局嚴謹,磚木結構,可容納幾十戶居住,是長汀客家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府第式建築。

這是另一種源自中原的建築形式——客家大院,其形制等級最高的一類,稱之為「九廳十八井」。

2 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

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地處汀江江畔,在宋朝時已成為汀江河流域的重要商鋪碼頭。清時期,三洲更成為汀州府三大驛站之一,儼然是汀州水陸交通的樞紐和貨物集散中心。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停舟駐馬,留下禦書贊三洲為「古進賢鄉」。

三洲村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就有70余棟,被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由古民居、祠堂、店鋪、家廟、古榕、樓閣、村墻、古井、巷道、牌樓等構成具有濃郁客家特色文化景觀。尤其值得一看的是戴氏家廟、南城門、聖帝廟、文昌閣、官廳遺址、鹹熙祠、光明廈等都是客家古建築群中的精品,還有眾多古橋、街亭、城門、古井等。

3 長汀縣紅山鄉蘇竹村

蘇竹村依山而建,村民大多依山而居,其建築風格延承著客家人的生活習慣,是目前保存較好的客家風情的古民居,是一座的客家歷史生活的風格館。

該村建村於元代中期,元代村民聚族而居,是客家鐘氏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鐘氏後裔分布福建、廣東、江西等地人口達5萬多人。村民們秉承著鐘氏忠、孝、廉、潔的家訓,依靠勤勞的雙手在大山中辛勤的耕種。

4 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

中復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這裏是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起始點,是長汀縣的南大門,當時中央蘇區的東大門,著名的松毛嶺阻擊戰就發生在這裏。

接龍橋值得一看,傳說是村莊龍脈所在地,因而在此建座狀似龍頭的廊橋,占地90平方米,當年這裏曾設紅軍征兵處。

紅軍街,是村莊最具特色的老街,一條呈東西走向,另一條呈南北走向,當年紅軍在此得到很多給養。

超坊圍屋。建於清代後期,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是長汀最大的一座圍龍屋,呈半個橢圓形,共有137個房間。這裏曾為紅一軍團機關駐地、松毛嶺戰鬥戰地醫院。

5 長汀縣古城鎮丁黃村

「沒有蚊子、不見水泥的村莊」,丁屋嶺名列第4批中國傳統村落,是一座擁有八百年歷史的客家山寨古村落,被譽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

山寨民居獨具特色。百姓建房都用本地特有的「丁屋嶺頁巖」作為材料,山寨吊腳樓隨著地勢,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粗糙雄偉的石寨門,敞開式的老祠堂,乾隆年間的老古井,無不向你講述著丁屋嶺的古樸厚重和自然生態。

6 長汀縣四都鎮湯屋村

深山中有一個頗有歷史文化的傳統村落,名列第4批中國傳統村落。這裏是一個邊遠偏僻的村莊。湯屋村全村都是湯姓,有一百多戶人家,到目前已經延續到了二十三——二十七代,據推算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湯屋也曾經是「革命基點村」之一。從1930年6月至1932年4月,紅十二軍幾次攻打苦竹山,湯氏宗祠是當年紅軍攻打苦竹山的指揮部所在;1935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把辦公場所遷到了湯屋。瞿秋白也曾來到湯屋的凝春暉住過一段時間。湯屋於是有了一段閃亮的紅色光輝:「儀聲祠」是「中華蘇維埃國度銀行福建分行閩西工農銀行原址」;「凝春暉」是「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原址」和「瞿秋白同誌舊居」。

村裏有一座關帝廟,據說建於北宋建隆元年,至今已有1065年。村裏還留下不少的古宗祠、古牌坊、古匾額、古楹聯、古井、古樹和多座古建築等等。村落布局為分散式,一百多戶人家散落在以關帝廟為核心的盆地裏。

村裏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有關帝廟、凝春暉、儀聲祠、湯氏宗祠等,還有一些原汁原味的傳統民居建築。村落布局錯落有致,石砌小路聯系村內,周邊東西南北有四條石砌路與外界溝通。村裏有十八口水塘,還有多處水井,水井用條石砌成。

7 長汀縣童坊鎮彭坊村

長汀縣童坊鎮彭坊村,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位於汀州東北部,看上去雖小卻很精致的傳統古村落,有古街,古道,古橋,古井和古樹。彭坊村一面靠山,兩面臨水(龍溪、童坊河),屬河谷盆地,匯山之韻,聚水之靈。這裏是元代初期以彭姓為主的族群開基立業的,至今保存有千年古街、古石橋和碼頭。

彭坊千年古街尤其聞名遐邇。位於村內的千年古街長大約200多米,寬約4公尺,南北走向,是古代童坊通往寧化、清流的著名官道,數百年來自然而然形成街道。兩邊是清一色的兩層木質結構樓房,古色古香,飽經滄桑。

古街的一側建有紅壤石的古橋,密集的橋欄,橋頭那端是一路懸在河岸的吊腳樓,樓為木構,窗臨小溪,酒肆悠然,屋檐吊著燈籠,古香四溢。吊腳樓之下,石板階梯,是村民下河浣洗之處,原是一處古碼頭。站在古街中,仿佛穿越到百年之前,感受那燈火闌珊處的繁華。

8 長汀縣河田鎮蔡坊村

長汀縣河田鎮蔡坊村,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村內至今留存眾多的古木、古建築,其中有500年古香樟2株,王一郎公祠、劉氏尊五祠等文保單位2處,傳統建築占村莊建築總面積的43%,街巷之間,四季靜美。

「古有汀州府,水渡米籮街」。早在長汀設府期間,依托河田「糧倉」和汀江航道,蔡坊成為繁庶汀府的糧食運輸港口。大米與籮筐的碰撞,書寫了米籮街曾經的輝煌,更在如今衍生出一座古鎮度假村,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9 長汀縣南山鎮橋下村

長汀縣南山鎮橋下村,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處於松毛嶺主峰金華山腳下,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美麗鄉村,有著濃郁的紅色記憶。

另外,橋下村的育成公祠和朝經公祠都很值得探訪。育成公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紅二十四師指揮部舊址。朝經公祠為紅九軍團第三師第七團指揮部舊址。

10 長汀縣濯田鎮水頭村

水頭村猶如一顆綠寶石,鑲嵌在大山之中,光彩閃爍八百年。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古村大約開基於大宋年間,鼎盛於明、清時期,是汀州府知名的富庶村落,大量種植油茶,據說所產茶籽油能影響州府的米價,可見當年該村茶油產量何等驚人。至今,古村還保留著古油坊遺址和各種古油缸、古油篁和大面積的油茶山。 正是油茶產業的興盛托起了古村的輝煌。透過沿溪而建的數十幢古建築和特色民居,可以想見當年的繁華。

該村以賴姓為主,一般情況,一個姓氏一個祠堂足矣,但水頭村卻有許多祠堂,每個賴姓分支就建有一個祠堂。目前仍保留完好的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賴氏宗廟「龍山祠」及「司馬第」。龍山祠為青磚封火墻,氣勢恢宏,極具客家建築特色,門樓有多重飛檐,飛檐上有三合土刻成的花鳥魚蟲圖案,門外為板材雨坪和條石圍欄等。

司馬第始建於清代,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穿鬥擡梁式木構架,懸山頂。是「長汀九廳十八井」式的建築典型代表,占地1998平方米,三落二進,由門樓、雨坪、大門、下廳、天井、中廳、天井、上廳、橫屋組成。中廳面闊三間,明間寬6.1公尺,進深七柱,帶卷棚式前步廊。雨坪用鵝卵石砌築,天井用石條砌築。

11 長汀縣濯田鎮同睦村

長汀縣濯田鎮同睦村,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客家山寨,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這是一個唐朝遺落的村莊,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原名「穽(jǐng)篍(qiū)村」。公元926年汀州刺史鐘翺避亂隱居於此,為感念異姓村民相助之恩,並希冀後代子孫同謀發展,和睦相處,遂將村名改為「同睦村」。

這裏也是世界鐘姓的重要發祥地。鐘翺為同睦村的一世祖,又名理政,字秉鈞,生於公元888年,卒於公元967年,是鐘姓入閩始祖、唐代汀州刺史鐘全慕之孫,閩王王審知褒封鐘翺繼任祖父之職。

村落保存著大量的古物古跡和豐富的客家歷史人文。文物保護單位鐘翺古墓和12處重要歷史建築保留完整;36口池塘、18塊古石板橋、9口古井和1條九曲小溪布局於村落;4塊下馬碑,分立於4個村出入口,古驛道連通外界,古驛站接待八方來客;一棵台灣引進的桂花樹,花開千年,九棵古松尤如九子守望祖地。

村落具有濃郁的客家鄉土文化特色。古老的「十番音樂」、「正月迎花燈」和「客家釀酒技藝」等客家非遺文化,春分宗親祭祖聯誼、四月十一感念始祖和「三將公王」打醮活動,承襲千年。

12 長汀縣鐵長鄉洋坊村

長汀縣鐵長鄉洋坊村,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這裏是龍巖市最北的行政村,地處兩省三縣的交界處,系閩江、贛江、汀江「三江」發源地之一。

村裏古風濃郁,山水之間古樸的建築,風光秀麗。村內有一座「大夫第」,是建於清末的一處民居,該宅面積不大,占地只有三百多平米,但設計建造非常之精巧,值得一看。

13 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

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

地處長汀西南部,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水口村的古渡口遺址,自古以來就是沿河兩岸民眾的重要交通碼頭,也是放射線周邊內陸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主席的詩詞【清平樂·蔣桂戰爭】也讓水口載入中共黨史與軍史。

如今的村落,擁有古碼頭、紅軍驛站、渡江紀念碑、渡口橋以及紅四軍將士渡江史料陳列館等,並在遺址公園的基礎上打造「紅旗躍過汀江渡口」紅色旅遊景區。

古村記編輯自網路

更多古村古鎮檢視「古村記」小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