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遊走中國——尋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朝邑古城」

2024-03-21旅遊

朝邑,隸屬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稱朝邑鎮。古稱「臨晉」、「五原」,經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民國,一座千年古縣城。曾經大荔縣、朝邑縣隸屬同州府。

視訊載入中...

位於大寨村的岱祠岑樓、金龍高塔

朝邑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輝煌慢慢走向落寂,其一是黃河灘塗。滾滾而來的黃河水到這裏水勢平坦,使得這裏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水利發達。生產棉花、花生、糧食、皮毛等等人類生存用品,造就古城賈商雲集。客店、商戶、通號、車馬渡船,一幅幅「清明上河圖」;其二是黃河古浮橋渡口——蒲津浮橋,古時候稱大慶關,具有「古城當秦晉要沖,枕山河之形勢」,自建城那天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初期,奔騰不息的滾滾黃河和潼關曾經是弱小的秦國抵禦東方列國入侵的天然屏障,因此朝邑所在的這塊地方曾經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戰國後期,秦國要唯我獨大一統天下,黃河則成了秦國向東擴張吞並六國的障礙。於是在朝邑蒲津關架設了黃河上的第一座橋——蒲津浮橋,從而使朝邑成為秦國的堡壘;其三也是因為黃河。1959年建設黃河攔洪蓄水三門峽水庫,整個上遊的陜西省境內的大荔縣、華陰市、潼關縣、朝邑縣臨近黃河,渭河區域農田、村莊到成三門峽庫區移民。為此,幾萬多人背井離鄉,流浪在貧瘠的寧夏沿山溝壑區、鹽堿地而吃不飽肚子悲哀著天地間命運、生計、思鄉思親之情。也為此,那座曾經被描述為宮殿般的朝邑古城以及千年建築被拆毀,關中東部的朝邑承載的黃河文明,承載的東府文化於是在地球上消失,延續幾千年的朝邑縣歷史從此中斷。

朝邑鎮大寨古村

朝邑這座古城,中華民族發源的地方之一,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演繹了一幕幕特有的故事,黃河賦予了它靈魂,而最終也是因為黃河,從而導致了朝邑古城消失。

老居民廢棄古宅院落

今天驅車來到古城遺址,從朝邑鎮南邊的陜西農墾集團朝邑農場場部門前大坡上去,便是大寨村,而坡下朝邑農場場部就是朝邑並縣之前朝邑縣的舊址。

朝邑農場

據百度百科【朝邑縣誌】記載,昔日朝邑城內除了東街的縣衙,還有陜西東府規模最大的城隍廟、文廟、岱祠岑樓、金龍高塔等以及規模宏大的皇家行宮——長春宮等等好多已經不見了蹤跡,萬幸的是岱祠岑樓、金龍高塔、豐圖義倉這些古老的建築因在河灘邊沿高處的朝板塬上而得以保留,成為我們今天追憶那段風雨滄桑和透視歷史風雲的佐證。

廢棄的窯洞

廢棄的住宅

在這個古村落大寨子村,也被命名為傳統村落,這裏有許多明清時期木結構房屋的古宅,遊走幾條街見到一位老人,雖然行動不便,但從老人的言談舉止中他的腦海還是蠻記憶深刻的。問明我的來處便給我講起這個朝邑古鎮,怎麽樣的人傑地靈,怎麽樣的名人輩出,還有什麽境內古跡等等。老人給我的啟發就是趕緊起飛無人機,把著名的保存至今古跡岱祠岑樓視訊拍下,金龍寺、岱祠、豐圖義倉盡收眼底,昔日的輝煌朝邑,只有片刻寧靜出現鏡頭,最多還是塬上荒涼的情景對映腳下這塊土地。

院落的棗樹述說著過往

創意的裝飾遠古繪圖與蒼老門楣

鏡頭下的黃河水路渡口蒲津關,早已散落在黃河滾滾東逝水之天涯。到是對岸的山西永濟蒲州,把蒲津渡的軍事地位與潼關、舊函谷關組成三角形的軍事防線與永不沈沒的大河浮橋——蒲州、大慶關、朝邑的樞紐格局,因黃河之灘塗發掘出鐵牛而發揚光大。尤其是發掘出的四尊鐵牛,其內涵極為深刻。不僅佐證了黃河蒲津渡鐵索橋用舟船連線建造浮橋,浮橋鐵牛系鐵索、鐵索連舟船開普天下建浮橋之先河,並有史以來第一次將黃河天塹變成通衢大道,它所展示的炎黃子孫的功績光昭日月、彪炳千秋,更是把蒲州古城悠悠渡口碼頭,恰好與朝邑古城相輝相映的「黃河文化」與「三秦文化」交融結合。於是便有了蒲州古城王實甫輝筆【西廂記】故事中的崔鶯鶯與張生「有情人終成眷屬」愛情故事流傳千古,至今不衰;更是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蒲州四座鐵牛

在這個朝邑古城保存完整的古跡——岱祠岑樓與金龍高塔處,由於看門人有事不在,終究入不了兩扇大鐵門近觀,只有透過無人機看岱祠岑樓、金龍高塔、朝邑古城遺址(陜西農墾朝邑農場場部)、「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盡入眼牟,遠處觀黃、洛、渭三河自天邊來,宛如三條飄帶匯集於一處,一望無垠的黃河、渭河灘地,在春天氣息撲面而來的田野,綠油油的麥苗正在陽光下茁壯成長,顏色各異的或是大荔冬棗、或是葡萄、或是蔬菜大棚橫橫豎豎,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這裏所觀到的景色就是文人騷客筆下描述出來的大部份朝邑美八景(這裏對不起我只知道)「黃河秋漲、渭川煙雨、金龍高塔」。

飽經風霜的廢棄古宅

古宅院落述說著經年往事

因黃河而消失的千年朝邑古城,只能說建設三門峽水庫帶給這裏的人們或者說黃河上遊渭河入黃段大荔縣、華陰市、潼關縣區域痛苦經歷那是義憤填膺。

黃泛區生態環境

有出版的【黃河大移民:三門峽移民始末】可以去閱讀理解一下。雖然大部份庫區移民1984年後逐漸返鄉建設自己的家園,可那些移民們離開故土遠走他鄉幾十年悲慘的生活,到今天又有誰為他們說聲「對不起決策失誤」?他們為爭取權利與生存的一幕幕故事,卻時常縈繞在心頭。

修飾一新的老宅

在建設三門峽水庫這件事情上,數以幾十萬計的三地移民,其中不乏耄耋和幼兒,有的嬰兒還在繈褓之中就踏上了客居他鄉沒有依靠的落腳點,用自己悲慘的生活,換來了下遊三省人民的安樂。而他們的犧牲,卻換不來三門峽水庫建設的初衷,致使上遊黃河、渭河的生態環境每況日下。諸如在黃河主流西側塌庫嚴重;諸如地下水位擡高造成低窪地和土地大面積鹽堿化;諸如泥沙淤積造成黃河、渭河水倒流;諸如渭河、洛河時有發生的決堤,沿岸百姓房屋、財產被沖走,莊稼被毀顆粒無收,生活無著等等現象。

潼關黃河故道

還三地移民一句「決策錯了」真的那麽難嗎?還是上篇文章結尾說的那句話,真的希望「三門峽水庫」這個水怪工程悲劇不再重演,那些水利工程的設計和實施方案變得更加審慎和智慧。(衛華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