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4首古詩詞,詩人不同際遇,背後竟是影射時代的變遷,浮沈的人生

2023-12-10旅遊

李白 杜甫 都是唐代的大詩人,雖然相差十一歲,但同屬於一個時代。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和杜甫的【旅夜書懷】他們兩人的詩都是離開四川的時候寫的同一條江河, 但是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卻大相徑庭。

李白在25歲時主動離開了四川, 正當青春的他他擡頭看天,帶著無限的希望走向盛唐。

他的詩中充滿了奇絕的景觀,「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橫看是「江入大荒流」,豎看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杜甫則是在年近花甲時被迫離開了四川, 邁入老年的他低頭看地,帶著無限傷感遺憾走出盛唐。

他描繪了壯麗的景色,「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但他後兩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他就如一只被人遺棄,孤獨和無助的沙鷗,不知飛向何方,這是一顆無處安放的靈魂。

這兩首詩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對比,能看出大唐時代風雲變幻的氣象。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好劍術。也就是能文能武的他,終於是出山,想著闖出一片天地。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才20多歲,他離開四川,離開荊門山。

蜀地的最大特點是山多,由於山多,江水和江面都變得狹窄。李白從蜀地來到楚地以後,看見眼前景色,感覺視野立馬變得廣闊起來,無限寬廣的人生已經在向他招手。

坐在船上的他,一方面渴望能夠出川實作人生理想,遠離故鄉的人,順著流水,思緒故然也是五味雜陳,肯定有一種戀戀不舍之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橫,「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縱。這一橫一縱,天地之間,年輕的李白心信心十足,中懷的是天下。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唐·杜甫【旅夜書懷】

杜甫晚年生活比較淒苦,主要是在成都草堂依靠好朋友嚴武的資助生活。此時嚴武的去世,意味著杜甫的生活來源沒有了,他被迫離開成都,然後沿江東下。

詩的前面四句寫景很細致,也很美,但後四句杜甫采用了反諷手法,特別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在杜甫看來,他的名氣就是靠著文章支撐起來的,當官也應當是到了年齡以後才病退。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他覺得自己像孤苦伶仃的老翁,孤獨而又無依無靠。

這裏就屬於樂景反襯悲情,不過這個反襯中,悲情寫得很淡。

杜甫是用自嘲方式來寫「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表面看起來是沒有牢騷,實際上卻是一肚子不平,但又無可奈何。

杜甫這個時候是又老又病,而且在成都失去了嚴武的支持,他無法生存。

沒有友人資助,自己又受排擠,這一次出川對杜甫來說非常沈重。

整首詩彌漫一種無奈的氣氛,他很無奈,杜甫好不容易有一段安定生活,但是又被迫離開成都。

光說他是一個會寫文章的人,他覺得這個太委屈自己了。他的抱負不是寫文章,不是當作家,他想當個政治家,可沒有人用他,所以充滿了一種無奈。所以,杜甫在詩末無奈地說「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慨嘆的是命運艱難。

李白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的時候,他在船上。他順這個船往下漂,明顯是從峽谷中穿行出來,進入這樣一個極其開闊的境界。

杜甫寫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當時在孤舟上,那個船是停在那兒的,他是站在靠岸的船上,水流很平穩,他看到水向外流淌,反襯個人生命的渺小。

杜甫的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其實他們詩裏的都是同一條江流。而且寫得非常相似,不分伯仲,都寫得非常好。

同一條江流,流出卻是不同的人生的走向,一個朝代的無雲變幻,讀來不禁感慨萬千。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宋·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出身於官宦之家,少有文采,眾人皆知此才女也,她深受父母寵愛,家庭生活優裕,無憂無慮的長大成人。

少女時代的快樂時光真的是一去不復返的,那天晚上的情景,作者想必是終生難忘。

作者先寫沈醉,次寫晚歸,因人醉、天晚,才「誤入藕花深處」

夕陽薄暮之時,我們還在溪邊亭子裏推杯換盞。由於都心醉魂迷,所以沒有一個人記得該回家去了。

一直喝到興盡意闌,才想起要回到船上去,此時已暮色蒼茫,趕緊要回家了,不然要挨罵了。

醉意朦朧地忘記了回家的道路。天已經晚了,她搖著小船,在回歸途中誤入荷塘,田田荷葉擋住了去路,她努力搖著、蕩著,那槳片拍打的水聲驚飛了灘頭夜宿的鷗鷺。

醉意熏熏,跌跌撞撞地回家,這樣的生活,除了「沈醉」更多的是是「心醉」。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白居易【問劉十九】

白居易 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他在杭州,蘇州當官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實事,但是,他激流勇退,晚年隱居洛陽,過上了半退休的生活。

天寒地冷的一天,眼看大雪就要來臨了,此時此景,做點什麽最應景呢?

家裏新釀的酒,該出場了吧,這小爐紅撲撲的,在炕桌上放著,在這欲雪的黃昏,有什麽比對爐飲酒更能消除那襲人的寒意呢?然而「獨酌無相親」,必須有知己把酒共飲,方能味足興濃。

他開始打電話或者發微信:「老劉啊,我這一切準備就緒,來喝一杯不?」

這酒、爐具備,色、香誘人的眼前景描寫,我想老劉肯定是招架不住,馬上就跟老婆大人請假迎風冒雪飛奔而來了。

全詩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寄托,沒有華麗辭藻,字裏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老劉在途中,他會不會繼續發出邀請信,約三幾老友一起圍爐對飲就不得而知了。

這首小詩,寫出了比酒還醇的情味,感動了後世無數不少人。

常人說「酒不醉人人自醉」,這酒不醉,這氛圍、這暖和勁,就讓你醉了。但是大家會想,白居易怎麽能寫這麽溫暖的詩呢?他年輕的時候也寫不了,他四十多歲之前是「達則兼濟天下」。

官做得不大,操心的事不少,上至皇上下至黎民百姓,他全操心。被貶作江州司馬之後,他在蘇杭確實辦了不少好事。但這心思慢慢轉到自己身上來了。

特別七十四歲他退休以後,他在洛陽找了六個老頭,加上他自個,搞了個七老會,歲數最大的有八十九歲,他算最年輕的。

這七個人歲數加在一塊,你知道總數是多少嗎?五百七十歲,這些人在一塊喝酒,皆是年高而不仕者,說白了,當官這事咱不討論,我們就是享受人生。

李清照與白居易的這兩首詩詞雖然都表現詩人的日常生活,但不同的是李清照展現的則是人生的上半場。白居易呈現的是他人生的下半場。

李清照的人生上半場可謂是順風順水,家裏的大小姐,父母的掌上明珠,再加上家庭殷實,難得的是她本人又才情兼備。

一個官二代,富二代,沒有那些嫯氣,幸運總是眷顧優秀的人,羨煞旁人的是,她嫁與了趙明誠,之後與愛情相伴,琴瑟和諧。李清照的前半生,妥妥的一生嬴家。

比白起一居易在洛陽的時候,主要就是享受生活,組織七老會,畫【九老圖】,反正就是跟與他誌同道合的這幫老頭子在一起。

他人生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份作品展示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愜意,這在詩歌表現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不再像初盛唐的時候總是高歌猛進,想要治國平天下。

白居易的詩,即便在人生的下半場、在他貶謫失意的情況之下,我們依然能夠從這首【問劉十九】當中感受到那種曠達自勵的情懷。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