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李朝暉|種植與采集——滇南食物影像考察

2024-07-06旅遊

景邁山-哈尼族女性肖像 李朝暉 攝

我是一個經常喝茶的人,而且以普洱茶為好,所以,作為普洱茶產地的景邁山在我心裏向往已久。2021年4月我從湖北驅車2000公裏來到景邁山,第一次踏入這裏,給了我極大震撼。

我生活的三峽地區也是一個古老的產茶區,其茶事曾被陸羽記入【茶經】。進入三峽地區的山區,大大小小的茶園隨處可見,成行種植的茶樹被修剪得整整齊齊,成片的茶田不摻一絲雜色,十分清爽漂亮。

景邁山-哈尼族食物女性拼像 李朝暉 攝

景邁山卻是完全不同的場景。所有的茶樹都生長在原始森林之中,乍一看,滿目青翠,細看才發現,原來茶樹都種植在大樹之下,與墾荒造出的茶田截然不同。我不禁嘆服於景邁山人的智慧,可以將人類的生產活動和自然原始生態融合得如此完美。

西雙版納-傣族女性肖像 李朝暉 攝

因為有著生物學學科背景,我會習慣性地帶著生物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對雲南南部版納和景邁山地區的考察,我選擇了「食物」這個方向,采用了人類食物結構影像調查的方式,並以「食物鏈」的眼光去考察當地的自然與人文。「食物鏈」是一個生物學專業用語,由英國生態學家察爾斯·艾爾頓(C.S. Eiton)於1927年提出。所謂「食物鏈」,是指在生態系內,各種生物之間由於食物而形成的一種聯系。人類本是生態系的普通一員,經過200萬年的前進演化和發展,登上了食物鏈金字塔的頂峰,成為自然生態系的終端消費者,並透過對其他物種的馴化甚至改造,建立了一個人工生態系,以滿足人類對食物的需要。

傣族食物-采集篇-傣族女性拼像 李朝暉 攝

西雙版納-傣族女性拼像 李朝暉 攝

西雙版納-傣族食物 李朝暉 攝

食物,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來源於土地,是土地的延續。而能為我們食用的物種,經過人類多年的選擇、馴養和培植,才得以為人類的生命提供滋養。對於人類來說,食物關乎著生命的安全和存續,並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深刻地影響著個體和人群內在的構造和特點。我把人像和食物拼貼並置在一起,以表達我關於「物質和精神之一體兩面」的哲學思考。

傣族食物-種植篇-傣族男性肖像 李朝暉 攝

傣族食物-種植篇-傣族男性拼像 李朝暉 攝

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經歷了從「自然采集」到「大規模種植」的演變。和其他地區不同,版納和景邁山人的食物來源則居於這種演化的中間狀態,其食物結構和其他地域也完全不同,表現為品種總數多、特有品種多、野生品種豐富等特點。

景邁山-布朗族女性肖像 李朝暉 攝

景邁山-布朗族食物女性拼像 李朝暉 攝

布朗族食物-采集篇 李朝暉 攝

布朗族食物-種植篇 李朝暉 攝

在版納的創作中,我以民族為線索,試圖探索食物物種和民族的關系。在版納的13個世居民族中,我選擇了人口占比最大的傣族、人口最少的基諾族以及拉祜族3個民族展開拍攝。我拍攝了版納人用於食用的近200個物種的(食用部位)肖像,並請原生的民族專家從中選出每個民族特有且常食用的品種,為其加上標簽,從而拼貼成每個民族特有的「民族食物物種拼圖」。除此之外,我還拍攝了3個民族男、女性各一人的全身站姿肖像。利用這些民族的食物物種肖像,我拼出了民族人物肖像,並試圖講述「到底什麽樣的食物養成了我們這些民族」這樣一個生物學故事。

西雙版納-拉祜族女性肖像 李朝暉 攝

西雙版納-拉祜族女性拼像 李朝暉 攝

西雙版納-拉祜族食物 李朝暉 攝

到了景邁山,我試圖延續這個故事,但講述有了新的變化。因為我發現,景邁山地域較小,各民族人群居住地的地理、氣候條件相近,各民族人群的食材品種、飲食文化已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針對單一民族講述食物故事的方式已經失效。因此,在景邁山的創作中,我對山上現有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4個世居民族展開拍攝,包括近200多個物種肖像,以及4個民族男、女性各一人的全身站姿肖像。對食物品種的挑選、區分則由民族轉向個體。我請被拍攝的個體分別挑選出他們常吃和喜歡吃的食物,並對這些食物的肖像加上生物學標簽,拼出他們各自的「食物物種圖」,再依據他們各自的人物肖像、食物肖像拼出其專屬的人物拼像,進而講述景邁山「到底我們是由什麽養成」的故事。

西雙版納-基諾族男性肖像 李朝暉 攝

西雙版納-基諾族男性拼像 李朝暉 攝

西雙版納-基諾族食物 李朝暉 攝

基諾族食物-采集篇-基諾族女性肖像 李朝暉 攝

版納和景邁山的有關食物物種的觀察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生物學概念——「生物多樣性」,而「食物多樣性」正與人類學意義上的「生物多樣性」形成對應。人類食物結構的單一與地球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造成原始生態區域被無節制地開發、擠占,生物多樣性遭到淪陷性的破壞,「物種寶庫」的繁榮景象將一去不復返。

未來之路指向何方?版納和景邁山人的食物品種、來源的多樣性,以及景邁山茶樹的生態種植,無不是人類主動適應自然的體現,這種貌似原始的食物結構和生產方式,會不會正是對我們這些現代人的啟示呢?

作者簡介

李朝暉,1968年生於湖北武漢,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2010年開始全職藝術創作,現生活工作於湖北宜昌。出版有【大體:標尺下的人體器官】【中國當代攝影圖錄:李朝暉】等個人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