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褒斜道最具科技含量處 疑為李冰發明丨尋路蜀道

2023-12-19旅遊

褒斜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稱斜谷路,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幹道路。褒斜道開鑿早、規模大、沿用時間長。

褒斜道景色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劉彥君 周琴 伍勇

成都之所以是如今的成都,2300年來,城址從未變遷,城名從未更改,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蜀郡太守李冰。

「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於成都」,李冰讓成都成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

李冰入蜀的具體時間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推測,他走的很可能是褒斜道。

褒斜道,是在秦嶺山脈中開鑿的一條道路,始於春秋戰國,興盛於漢唐。曾經「五裏一郵,十裏一亭,三十裏一驛。」逶迤於秦嶺崇山峻嶺之中。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在送摯友還京時,寫道:「京洛風塵遠,褒斜煙露深。」而懟天懟地也沒少懟前輩的薛能則在【褒斜道中】書寫了這條道路的艱難:「江遙旋入旁來水,山豁猶藏向後峰。」

在褒斜道上,從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名篇來看,它應當是一條文化之路。但在褒斜道上,還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門隧道。石門隧道的修建者們在修建隧道時,采取了「火激水澆」之法,利用山石的物理特性,碎石開山,也體現了這條道路的科技含量。

褒斜道是官員入蜀上任「標配」

漢中市博物館古漢台館區的褒斜古棧道陳列室裏,展示了褒斜道部份路段的沙盤。沙盤上的山林青翠,崖壁陡峭,一條古棧道穿梭其中。

褒斜道,公認蜀道最險要的一條道路,卻也是作為關中進入蜀地,最主要的一條交通要道。要知道,在元代之前,漢中屬於蜀地管轄,進入了漢中就算是入了蜀。

關於褒斜道何時開始形成並沒有具體的記載,但在如今漢中市漢台區褒城鎮一帶,相傳是古褒國的地界。古褒國出美女,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導致滅國的故事,如今仍在流傳。

實際上,褒斜道與蜀地發生關系,要早於「烽火戲諸侯」。【華陽國誌】就曾記載:「【蜀紀】言:‘雀墑乘祗車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紂,蜀亦從行。清楚地表明了,蜀王參與討伐紂王的戰爭時,走的就是漢中褒谷口到眉縣斜峪關口。

真正成就褒斜道的,是秦昭襄王建立偉業的決心。他在丞相範雎的建議下,在褒斜道路經的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插木為梁,鋪木板聯為棧閣,接通道路,將褒斜道開鑿成能透過大部隊和輜重的驛道。

在秦並巴蜀之後,縱橫家張儀來到了成都,主持了城市的修建工作,確立了成都2300年不變的城址;之後,蜀郡太守李冰也來了。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成都平原兩千年,讓蜀地成為秦國的大後方,也間接幫助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

盡管沒有明確的記載,張儀和李冰是否是透過褒斜道連線金牛道入蜀,但在當時,褒斜道已經成為連線關中與漢中地區的秦國官道,李冰作為秦國派往蜀地的官員,走官道、住官方驛站,是官員上任的「標配」。

陜西理工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漢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馮歲平對蜀道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在他看來只要不是戰亂時期,官員入蜀所途經的蜀道,是當時條件最好的一條路:「秦漢時期穿越秦嶺,最好走的路就是褒斜道。據推測,包括司馬錯也是從這裏入蜀的,但是可惜的是,歷史上的文獻沒有記述,只能推測。」

巴蜀徭役修築第一條人工巖石隧道

新石門棧道

在褒斜道石門段,一條16公尺長的隧道,成為一項偉大的奇跡。

石門「第一」的頭銜有很多:文人墨客稱其為「天下第一」隧道,賦予了浪漫的色彩;建築學家們則是肯定了石門隧道在工程史上的地位,不僅是中國第一條人工交通隧道,也是世界上第一條人工巖石隧道。

盡管在文學界和科學界給予了石門隧道無數的溢美,但對於這個奇跡的修築過程,卻只有寥寥幾筆。

「看!這個就是從石門隧道搬遷到博物館的精品石刻!」就在褒斜古棧道陳列室對面的展館,隔著20公尺的小花園,講解員姜欣利指著大小不一的十幾方石刻說,「這些石刻都是在石門隧道開通之後,歷朝歷代的摩崖石刻,從東漢到南宋,被稱為‘石門十三品’。」

重新修建的石門隧道

其中,【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用短短159個字,記錄了這條世界第一人工巖石隧道的用工、用料情況,以及沿途修建的設施。如今,盡管這塊摩崖只剩下了97個字,但是當記者站在這塊摩崖前,仍能清晰分辨出「永平六(年)」,「廣漢」,「蜀郡、巴郡」,「兩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為道二百十五八裏,郵、亭、驛、置」等關鍵語句。這些文字為研究漢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卻唯獨沒有提及修建石門隧道的方法。

這似乎成為一個千古之謎,因為石門隧道所處的褒谷口七盤山的巖石以石英巖、大理巖為主,質地堅硬,使用簡單的工具,很難開鑿出這樣的隧道。

要知道,石門隧道並不是只能由一個人屈身透過小隧洞,而是內壁寬度、高度皆在4公尺以上,可以並列兩輛車。北魏【石門銘】雲:「穹隆高閣,有車轔轔……千載絕軌,百輛更新」,如實描繪了石門通車的盛況。

那麽這些來自蜀國和巴國的人們,是如何在短短四年時間裏鑿通它的?

石門隧道修建手法疑為李冰所創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把時間撥回300年前,李冰順著蜀道入川修建都江堰。

修建都江堰,最難的部份是鑿通玉壘山。玉壘山巖石堅硬,工匠們鑿了許久卻進度緩慢,李冰為此十分憂慮。一天晚上他沿江走訪,在江邊遇到一個老太婆,老太太招呼李冰喝了杯熱水。臨走時,老太婆將沒喝完的水隨手倒在了燒得通紅的鵝卵石上,只聽見一陣清脆的爆裂聲,原本滾燙且堅硬無比的卵石遇見冷水一下子就裂開了。

李冰頓時醍醐灌頂,第二天便召集工匠,開始采取燒石澆水的方法開鑿玉壘山。終於,只用了18年便完成了都江堰的修築工程,比之前預計的30年至少提前了12年。

盡管在那個時候人們不一定會清楚,巖石被火燒過之後澆冷水會變脆弱,是巖石熱脹冷縮的物理特性,但是透過在勞動中進行實踐,人們已經掌握了它的使用方法。

隨後,李冰又將這個方法推廣到了其他治水的戰線。【華陽國誌】裏提到,宜賓岷江畔赤崖山,李冰使用「集薪燒巖」的方法。甚至在他生命中的絕唱「導洛通山」治理洛水時,也使用了「火燒水激」的方法,破解了兩山相連的高景關,又修建了洛口堰……最終積勞成疾,在什邡去世,並且安葬在了洛水鎮高景關。

也有學者認為,「火燒水激」並非李冰的發明,而是另一個四川人大禹在治水時就曾經使用過的方法,李冰很有可能是在成都平原學習到了這種方法。

無論如何,「火燒水激」傳到了各地,在之後長達兩千年的時間裏,成為中國人開山破石所必備的技能,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蒼南縣礬山鎮的明礬礦采掘活動仍舊使用了這種手法。

石門隧道開通40年之後,後漢書中也有了「燒石翦木,開漕航道」的記載。

從16公尺到16公裏,跨越千年美夢成真

從陳列著「石門十三品」的漢中市博物館出發,驅車30分鐘便能抵達石門棧道風景區。石門棧道風景區沿著石門水庫而建,而石門隧道被淹沒在水面下80公尺的地方。

大開通摩崖石刻拓片

1969年,為了解決防汛和灌溉的問題,石門水庫正式修建。在水庫開工之前,褒斜道石門題刻「石門十三品」,被搬遷到漢中市博物館內陳列保護。1975年,水庫大壩按設計高水位蓄水,石門棧道及將軍鋪、褒姒鋪、【棧道平歌】摩崖等古跡,以及棧道遺跡,全都淹沒於水庫中。

「可惜當然是可惜,但是這也是為了人民生活的無奈之舉。」馮歲平研究了半輩子的石門石刻,但是談到當時修建石門水庫之舉,仍舊表示了理解,「漢中是陜西最重要的一個農業區,不僅養活了漢中人,還要養活很多西安人。為了保證農業的生產,大家要吃飯吶。」

在轟轟烈烈地開工十年之後,石門水庫正式竣工。從那時起,它就被漢中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庫」,發揮了灌溉、防汛、發電等作用,孕育了漢中盆地的現代農業,發揮著重要的削峰、錯峰及漢江幹流防洪減災的能力。

大開通石刻以及石門

而盡管處於水下,已無法見得真容,石門隧道卻並沒有被忘記。

2017年,寶川高速公路漢中至坪坎段開通,作為銀川—昆明高速公路一個重要的路段,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北南方向主幹線之一。寶川高速公路行至漢中,需要穿越一條長達16.488公裏的特長隧道,這條隧道也被命名為石門特長隧道。

這條高速公路填補了陜西西部南北向高速通道缺失的空白,構築起跨越秦嶺南北向的又一條高速公路通道,為沿線鄉村振興搭建起了一條快車道。

當年,司馬錯、張儀、李冰入蜀,是為了圓他們心中的強國夢。從都江堰的澤被天府,到天下第一隧道的開通,無不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從16公尺到16公裏,石門等待了兩千年,跨越了兩千年,曾經在這條路上行進過的人們,在四通八達的路網之下,正在實作著他們的夢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