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行走徽州168】小洲坦:大洲源的小源河發源地,共和村委會駐地

2023-12-21旅遊

【行走徽州168】小洲坦:大洲源的小源河發源地,共和村委會駐地

司馬狂/文

之所以去到小洲坦,完全是誤打誤撞。我們從瓦上出來,想著不走回頭路了,便往金竹方向行去。車子入得金竹村,本來是預想著先去祭拜金竹暴動的烈士,而後再往村子裏走一遭。結果繞著盤山公路開,看見指示牌有標明金竹烈士碑,不曾想開到很明顯是新澆築的水泥路路面時候,已經很難掉頭回來。其實當時已經知道,這恐怕是走錯路了。錯就錯來,於是沿著那條自金竹新開的馬路,一路亂撞,這便闖進了小洲坦村。

和更高處的金竹不能比擬的是,小洲坦其實是個很小的村莊,但你莫要小瞧了它,在周遭廿四個垱(正字為土加黨)中,它可是妥妥的C位,完全處於中心位置。於是在1955年,集中鄉村成立高級社的時候,小洲坦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高級社的駐地,後社改為村,小洲坦也依然是村委會駐地。至於這個高級社的名字,則不是直接套用小洲坦,而是另取一名為「共和」,後來一直沿用,直到行政村撤並,整個共和村並入金竹行政村。這個名字和周邊的「農合」、「民主」都是差不多時間形成的,可謂是旱南杞梓裏一帶的行政村取名的鮮明特色。

步入小洲坦村子中心位置,有水泥澆築的坦,坦上曬著鄉民收割回來的豆萁。左右兩邊各有一棟建築物,左邊的房屋看窗戶的格局,內裏應當是明二暗三的傳統徽派老宅設計風格。不過這宅子明顯是解放後新建的,你看它的開窗既多又密。據村民方輝海介紹,房主是方觀誌兩兄弟。我問方輝海,小洲坦可有什麽舊時建築物,他滿是遺憾地告訴我,原本確有連排老宅,可惜遭遇祝融之禍,那八兄弟鼎建的房屋,已然沒了蹤跡。

右邊的房屋,長長一條橫亙過去,窗戶也是並排而立。鐵將軍鎖著門,無法入內。我扒著窗戶的縫隙,看到裏面板壁上懸著「共和村計生協會」、「團員活動室」、「杞梓裏鎮共和村人口學校」三塊牌子。這就很明顯了,此間必然是當年共和村的村委會所在地,遙想幾十年前,計劃生育政策定為國策的時候,狠抓計劃生育那真是每個村子都不敢掉以輕心的頭等大事。既然這裏是村委會,那不可能只有區區一層。往前走,果不其然有石階往下去,這才看到蔚為壯觀的一棟房屋。在吾鄉,這樣的房子其實不叫村委會,而是延續著當年公社年代的叫法,喚作「隊址」。

彈丸之地的小洲坦,稍微轉悠一下,也就走到村子盡頭了。而在村尾處,我發現一幢房屋的背面,很明顯是分為上下兩層,且有磚頭砌就的柱子,用以隔斷,這斷然不是一般村民的住宅。於是從邊上的地頭爬到房子前面看,樓上另有木制的走廊,木門、木窗,加上前面亦有的幾根磚柱,我猜測這裏必然是所學校。守著房子的是個婦人,一開口居然方言與我的類似,詢問過後知曉果然是大洲源的人。婦人告知,此屋確為校舍,她家買下來改為住所,如今所余僅為半棟,其余的早些年拆除了。方輝海則補充告訴我,這裏是共和中學和小學共用的校舍,人口巔峰期朗朗的讀書聲響徹整個小洲坦,不過共和中村只存在十余載,而延續了幾十年的共和小學,也早沒了生源。

你走在小洲坦村中,很明顯能在一隅之內,親眼目睹各個不同時期,徽州大山裏的村民營建房屋的不同風格。土墻塊有,磚瓦結構的傳統建築也有,還多為三層結構。上個世紀鄉民富足之後,開始流行澆築水泥走廊,並且配有彩色玻璃渣的房屋也有。甚至是最近這些年才建成的宅子,也能見到。你看,這便是淳樸的徽州山民,拼著命賺了錢,想著的是回到自己那大山裏的家鄉,去建造房屋,徽州人骨子裏的戀土情節是根深蒂固的。只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加上大多下一代徽州人多在城鎮裏出生和長大,到底還會有多少山民會在未來回家置業呢?你聽,整個小洲坦靜謐得嚇人,犬不吠雞不叫,間或走過的也就兩三個村民,也多是步入老年的長者。

按照【歙縣地名錄】的記載,小洲坦得名是因為地處小洲源,地勢平坦。可這明顯是不對的,我老家是大洲源,所以入江口叫大川,對岸的小洲源入江口自然叫小川,小洲坦和小洲源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啊。要說起來,小洲坦倒是和我們大洲源關系緊密,這裏是大洲源在岔口匯聚的兩條河流中小源河的發源地之一。那麽小洲坦究竟因何得名呢?這恐怕就是村裏的老人家也很難給出靠譜的解釋了。坦不用說,確實是高山中的平坦之地。重點在於這個洲,洲者,水中陸地也。小洲坦怎麽可能會是水中的陸地呢?可若是有雲海蒸散呢?霧氣飄蕩起來,會否讓人覺著這片陸地,便是雲海當中的小洲了呢?當然,這也只是猜測而已,若你知曉其村名來歷,還請不吝賜教。

杞梓裏境內,我們方姓人口眾多,分布的村落也多,小洲坦村民也多為方姓後人。我原本猜測,小洲坦和金竹相距不遠,當是自金竹遷徙而來。我問過方輝海,他也說是祖上從金竹遷來的。可我找到方釗捷、方長利兩位老師,想知曉小洲坦具體的遷徙路線的時候,兩位老師都回復我,小洲坦源自蘇村敦睦堂,而並非自金竹遷居,這其中的緣由卻只能是存著未知,留待日後探究了。據方輝海介紹,小洲坦從始遷祖至今已衍脈十五世,他能知曉的祧字為「超誌承起,永大光輝,中銜潤業」。

從小洲坦走出,我早沒了最初探尋徽州村落時候的失落感,因為已然見過太多此類正漸漸遠去的徽州村莊。那只在巷路中間,堂而皇之結了網的蜘蛛,可能已經攔路結網好長時間了吧,它怎麽也想不到,會有兩個異鄉人突然闖進來,以至於它的網也被破壞了。這不正是如今諸如小洲坦這樣村落的真實景象嗎?人沒全部去,樓也沒有全部空,守著村子的那幾個人,晨起暮歸,相互間還馱著飯碗串門。可一旦關了門,除了山風嗚咽,和電視機裏的人聲,哪裏還有什麽人間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