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大景區為了滿足遊客求新、求奇的心理,不斷推出各種「沈浸式」體驗計畫,目的在於增強使用者互動,提高遊客的參與感和記憶點。
四川綿陽九皇山景區的「徒手逮獵」計畫,就是這股浪潮下的代表。然而,這樣的創新計畫也伴隨著大量質疑和爭議,引發社會各界的關註。
近期,一位遊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徒手逮獵」體驗。視訊中,這名遊客赤手空拳,嘗試捕捉動物,整個過程顯得原始而緊張,令觀眾腎上腺素飆升。許多網友從未見過這種獨特的玩法,視訊迅速走紅,帶來了巨大的曝光度。
九皇山景區明確規定,參與者必須徒手捕獵,以此來增加計畫的趣味性和驚險程度 ,這一創新讓人不禁聯想到古代狩獵的場景。然而,隨著計畫的爆火,質疑聲也接踵而至。一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景區為了博取流量的噱頭,背離了「沈浸式體驗」的初衷。更有甚者指出,徒手抓獵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遊客在捕獵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動物反擊,從而導致受傷。除此之外,有專業人士擔心,這種動物互動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未經專業消毒和檢查的動物,可能攜帶致病微生物,對遊客的健康構成風險。
面對這些爭議,當地文旅局迅速介入,承諾將加強對該計畫的監管,以確保遊客的安全和計畫合法合規。無論如何,這一事件凸顯出「沈浸式」計畫在創新之外必須考慮的兩個核心問題——安全和體驗的實際價值。
其他景區的「沈浸式」體驗計畫
除了九皇山,其他景區也在不斷推出「沈浸式」體驗計畫,希望吸引更多遊客和社交平台的關註。例如,有景區推出了「演員扮演孫悟空」的體驗,遊客可以像西遊記中的天庭一般,向扮演者「投食」;更有景區招聘演員扮演充滿神話色彩的「野人」,希望借此營造神秘氣氛,供遊客觀賞互動。另一景區更是復刻出「流放寧古塔」的體驗場景,再現歷史劇中的橋段,並號稱為遊客提供「原汁原味」的歷史體驗。
這些計畫固然具備創新性,也能迅速抓住眼球,但背後卻隱藏著深層次的質疑 ——這些體驗到底具有什麽樣的文化內涵?許多人認為,這些浮於表面的創新計畫往往缺乏深度,遠未觸及真正的文化本質。例如,「流放寧古塔」計畫被指為簡單消費歷史苦難,忽視了真正的歷史尊重與沈澱。對歷史的膚淺再現,不僅無法引起遊客的情感共鳴,還可能令文化傳承變得浮躁,弱化了景區應有的社會價值。
「沈浸式」體驗計畫帶來的安全問題
與此同時,景區推出的這些新體驗計畫,還帶來了嚴峻的安全問題。貴州某景區推出的一項漂流計畫因設定過於驚險,被遊客戲稱為「堪比西天取經」。然而,遊客的這種僥幸心理,卻讓位於計畫設計背後的隱患曝光。相似的事故並非個例, 廣西德天瀑布景區登高觀瀑的魔毯計畫因機械故障,導致遊客受傷甚至喪生 ,這一慘劇引發了社會的深刻反思。是否大多數「驚險計畫」都是在不斷挑戰安全的紅線,卻忽略了遊客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再來看宜春市奉新縣仰天峽漂流計畫的翻船事故。在漂流過程中,船只發生了翻覆,而工作人員的冷漠態度令人心寒:面對激流中的遊客救援需求,他們似乎無所作為。 這些安全事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反思:在不斷創新旅遊計畫的同時,是否忽略了作為公眾場所,旅遊景區應有的根本責任——保障遊客的生命安全?
文旅計畫的創新與長遠發展
不可否認,文旅計畫的創新能為景區帶來短期的關註和人氣。然而,缺乏長遠規劃的低質創新,只會適得其反,甚至可能引發對景區的集體反感。 對於那些單純追求「流量」的景區而言,如果忽視了文化底蘊和服務體驗,就無法真正留住遊客。 短期的「火爆計畫」或授權以迅速吸引一部份獵奇的遊客,但當新鮮感消退後,留下的將只是口碑的下降與信任的流失。
近年來,網路平台成為了景區引流的重要工具。透過短視訊、「網紅」打卡,人們渴望呈現創新計畫的新奇與刺激,從而快速積累流量。然而在流量經濟的主導下,文旅計畫是否走得越快越好?其實, 景區的長遠發展更需要高品質的內容和優質的服務體驗。這種內容不僅要充滿趣味性,還應當植根於文化內核之中,反映出景區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
從遊客心理的角度分析,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旅遊體驗,往往是那些不僅具備視覺沖擊力,還能帶來情感與文化共鳴的計畫。例如,一些成功的文旅計畫並沒有依賴誇張的宣傳,反而透過深挖地方文化或景區故事,找到與遊客的精神契合點,最終在提升景區品質的同時吸引了回頭客。這種內容和服務品質的提升,才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因此,在設計文旅體驗計畫時,我們應當捕捉市場熱點,卻不忘堅守文化底線,避免過度商業化。創新應當與文化傳承相輔相成,而不是為博取一時之快而破壞了歷史、文化和社會倫理的平衡。
綜上所述,「沈浸式」體驗計畫的開發與推廣存在巨大的機會,但 安全與文化內涵的平衡是景區創新的關鍵所在。 若忽視這些重要因素,任何創新無異於飲鴆止渴。那麽,旅遊景區的長遠意義在哪裏?或許是當短期的流量退去,景區仍然能憑借其獨特的文化深度與服務使遊客流連忘返,這樣的沈浸式體驗計畫才真正具備永續的成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