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西湖最強攻略:暴走3萬步加騎行,一天如何刷完西湖勝景和名人墓

2024-08-08旅遊

如果說我對西湖最期望的是什麽,真不是湖光山色,而是一座座的名人墓。

西安是埋皇上的地方,王霸之氣太強年代也太遠,親近感不強,西湖一圈都是近現代的名人墓,這才是人文薈萃。

所以,對我來說遊西湖就是找名人墓,一天下來真有探迷宮找寶藏的感覺。

接受了昨天的教訓,今天真是打算徒步,早上八點從平海路就到西湖邊,過錢塘門給馬可波羅照張照片,踏著晨風就上了白堤。

平湖月色拍張照,在浙江博物館徜徉許久,一路過了中山公園,就上了孤山,這也是我心中的聖地,就因為這裏有個西泠印社。

我上中學的時候就知道西泠印社,就知道吳昌碩,他們的故事現在已經記不清,但是他們的才韻我是知曉的,到了此處,一一觀臨。

就憑著西泠印社,我說飛來峰是佛家東南第一山,說孤山是東南人文第一山,不過分吧?

從門大左手上,曲徑通幽,一路過了山川雨露圖書室,看了著名的「石桌子」,過了印泉,上了鴻雪徑,就是涼堂。

上面就是著名的小泓洞,這裏有鄧石如的石像和他的刻字印痕,和大師拍照合影。

所謂「湖山最勝」就是在旁邊的一個平台,這裏可以遠望西湖勝景,說「最勝」是有些誇張,但是確實遊客很少,視野開闊。

在上面就是吳昌碩紀念室,又是大師。把吳昌碩的紀念室放在最高處,也算是一種尊敬吧。

一側是華嚴塔,一側沿著台階下去,未到湖邊,卻先聞到一陣荷香。

這裏的小盤古就更沒有遊人了,大師總是孤獨的。

直接下去是中國印學博物館,要從正門進。沿著右側小路走,就到了西泠印社後山的門,這裏很幽靜。

沿著右手方向,一路是蘇曼殊墓、中山亭、琥珀坡、雲亭、馮小青墓。

最有名的就是放鶴亭,林和靖的梅妻鶴子對中國人影響太大了,亭子後面就他的墓。相比其他地方,這裏冷冷清清,也只有我這樣的人過來看看。

在林和靖墓旁邊還有一個凈因亭、林凈因紀念碑。

下去就是社林,在走前幾十米,魯迅先生的塑像就靜靜的看著前面的西湖水。

然後我沿著湖邊原路返回到西泠印社的後山門。

西泠印社後山門旁邊就是中國印學博物館,二樓的名家印譜頗有觀感。

印學博物館寫左方就是西泠橋,不要著急過,橋這邊還有一個秋瑾墓,據說是根據鑒湖女俠的遺言輾轉移到此處。

過了西泠橋,首先看到的就是蘇小小墓,名氣大位置佳,遊人如織。看來蘇小小就是放在現在,也覺得具有網紅的潛質。

西泠橋左手方向就是米,先吃了沙縣小吃,然後再去嶽王廟。

嶽王廟門票25元,這是我今天第一次買門票,買了門票就是想給那四個銅像啐上一口,結果是文明參觀,不能隨地吐痰。

其實應當大方點,其他地方的門票都免了,嶽王廟算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個門票真的應該免去,雖然不多。

下面就是著名的蘇堤,長約三公裏,我沒有計劃走完,因為我還要原路返回走楊公堤郭公堤。

正是一兩點鐘一天最熱的時候,我就漫步在長長的蘇堤上,一路過了很多橋,看了很多開啟地,最有名的就是「蘇堤春曉」。

其實這條路真是美,高大的樹密密的遮蔽,我閉上眼睛走,就像是夢遊,雖然出汗,卻絲毫沒有感覺到熱。

到了三賢堂,遠遠望見三潭印月,我就返回了。

楊公堤第一景就是曲苑荷風,這裏沒有遮蔽,拍照的人不多,接著走,卻是沒有一點陽光,基本沿著河道走,都是在樹蔭之下。

這條路真是美,時而幽閉的小徑、時而高大的密林,慢慢走慢慢遊,一路走到郭莊。

郭莊是西湖邊是很有名的古建園林,第二個收費景區,門票10元,快關門了,我們匆匆忙忙進去拍照打卡。

說實在的,不如我在蘇堤上遠望看著美,有些景兒適合遠看。

出門掃輛自由車,過了西湖國賓館,不顯眼的地方是趙之謙墓,再走就是蓋叫天墓。

照樣都是門前冷落無人看。

我的目的是於謙墓,騎行幾公裏上了八盤嶺路,不長時間就到了於公祠,已經關門。前面不遠就是於謙墓,標誌不明顯,就在工人療養院對面的小路。

意外的是我在工人療養院旁邊看到俞曲園墓的標誌,趕緊跑過去轉轉,算是意外之收獲。

騎著自由車下一站打卡地就是著名的花港觀魚,一兩公裏的距離都不遠,這裏遊人就多了,不過今天的魚不多。

很意外,這裏還有一個馬一浮的紀念園,旁邊還有林徽因紀念像,不知是什麽講究。

從花港觀魚的碑子旁邊,我們有繞到了蘇堤上,這個時間夕陽晚照,天氣涼了些,遊人就擠擠挨挨,蘇堤上到處都是人了。

蘇堤的盡頭就是蘇軾紀念館,不過早就關門了,還東坡先生的塑像合影,這倒是不影響。

掃個車子回酒店,這一路還過來凈慈寺,在夜幕下打卡「南屏晚鐘」,算算今天西湖十景,開啟了真是不少。

路對面的雷鋒塔這個時候已經亮了,想想魯迅先生說的話,這個「雷鋒夕照」不去也罷。

途徑中國美術學院大門,澄心堂舊址,回到酒店來不及洗漱,先吃了西湖醋魚,看看步數已經是三萬多步。

算了算,一天下來光是名人墓就轉了不少,不知道還有誰和我有同樣的癖好,估計也是沒有誰了吧。

明天繼續。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註,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