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玄都觀,鎮壓隋唐長安城帝王之氣的皇家道觀

2023-12-07旅遊

在今天西安市朱雀南大街的西側,有一條崇業路。隋唐時期,這裏是長安城的崇業坊所在地。

曾有一座輝煌壯麗的皇家道觀---玄都觀矗立於此,與東邊的大興善寺隔朱雀大街相望。

今天的大興善寺依然屹立在朱雀大街東側的原址上,香火旺盛,而玄都觀在歷經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之後,早已蕩然無存。

那些歷史陳跡中的往事依然令人懷念和惋惜,而長安城中的玄都觀充滿雋永韻味的故事卻在文人騷客的筆下流傳了下來。

隋唐長安城的總設計師宇文愷在營造長安城(隋稱大興城)時,融入了風水理論和周易幹卦的觀念。

當時選址在漢長安故城東南,這裏的地勢相對平闊,但是有六條東西走向的土崗從北向南依次增高橫貫在新城址上。

這種地形正好應對了【易經】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

橫貫大興城地面的這六條土崗從北向南,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長安城內的宮室、官署、寺觀、坊巷等就分布在這六爻之上。

其中從北向南的第五條土崗為九五之位,最為尊貴。這裏屬於「飛龍之位」,平常人不能居之。

為了鎮壓這裏的帝王之氣,宇文愷把漢長安城內建於北周時期的通道觀遷建於這條土崗的中線位置,改名玄都觀。

並在玄都觀東側修建大興善寺,用一寺一觀來調整長安城的風水,這也凸顯了隋文帝對佛教和道教的重視。

這玄都觀的前身通道觀也是大有來歷。

北周武帝滅佛時,原本不想滅道,但是本著一視同仁的態度,不得不佛道均廢。

武帝最終還是沒有趕盡殺絕,留了後門。為了培養和保存掌握佛道二教根本教義的人士,武帝在終南山田谷谷口建了座通道觀。

因佛道二教已遭廢毀,便在還俗的僧侶道士之中選出優秀人才,稱之為通道觀學士。他們可以著衣冠笏履,繼續在通道觀講老莊周易,兼亦鉆研佛經。

當時有樓觀道道士嚴達等十人在終南山的田谷隱修,人稱「田谷十老」。

北周武帝任命嚴達為住持,於章等「田谷十老」詔為大德,賜住在通道觀內。

田谷十老中名氣最大的當屬王延,武帝另在京城長安建立通道觀,命道士王延在京城的通道觀校讎三洞經圖等,武帝經常臨幸觀中,親禦法座講說。

在王延的組織下,最終編訂完成道經目錄【玄都經目】,珍藏於觀內。

通道觀為道教經書的收集、校對、編訂和流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裏也成為了道教的學術研究機構。

隋文帝楊堅透過發動宮廷政變,奪取了自己的外孫北周靜帝的政權。

楊堅從小寄養於佛門,是由女尼帶大的。所以他一生篤信佛教,一開始對道教的態度是蔑視的。

在他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有很多道士成為他的幕僚,為其出謀劃策。於是,楊堅慢慢改變了對道教的態度。

楊堅也開始崇尚道教,篤信神仙之學,就連隋朝開國的年號「開皇」,也是道教元始天尊六劫之一,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當新都城需要在九五之位建造一座道觀時,隋文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漢長安城中的通道觀遷往新城,並改名玄都觀。

通道觀觀主王延也成為了玄都觀觀主,可以說玄都觀就是隋文帝楊堅為王延建造的。

王延出身於道教的樓觀道,隋朝時樓觀道成為道教領袖,王延也被隋文帝任命為道門威儀,統管全國的道教事務。

樓觀道其實在道教的各大派別中,並不是太出眾,對於道法而言,也沒有其獨創性。

樓觀道十分鮮明的一個特點,即堅信老子化胡之說,這與其創教歷史一脈相承。

引發多次佛道之爭的【老子化胡經】、【老子西升經】等,為樓觀道士日常最重視的經典。

有唐一代,樓觀道是唯一可以和道教上清派並列的道教派別,這和樓觀道士的敏銳觀察力和政治判斷力分不開的。

當初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樓觀道的岐暉真人認定李唐必得天下,於是他將道觀中儲存的糧草貢獻給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

當李淵到達黃河蒲津關之時,歧暉高興地對人說,這是真君到了!給李淵扣上了道教真君的帽子,以示天命所歸。

透過一系列的操作,樓觀道受到了李唐王朝的特別青睞。

唐初,屬於樓觀道的玄都觀經歷了多次整修擴建,盛唐時尤為興盛。

史料記載,玄都觀的大殿中,有唐初著名畫家範長壽繪制的精美壁畫。

道教受到李唐皇室的尊崇,玄都觀也成為了長安皇家第一道觀。玄都觀為當時的道教學術中心,駐觀的道士也都非等閑之輩。

先後有高道王延、李遐周、葉法善、葉靜能、尹敬崇、李榮、史崇、牛弘滿等大德居住於此。

唐初的玄都觀觀主尹敬崇精通儒、道、佛三教,並且藏有上萬卷儒家典籍。

他和玄都觀道士史崇領導全國道門大德等數十人編纂道教歷史上最早的道藏——【一切道經】。

玄都觀道士李遐周,準確地預言了「安史之亂」。

他因有隱秘道術,受到唐玄宗的召見入京,居住玄都觀。有一天突然遁去,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裏。

他在玄都觀的墻上留下了幾首詩,其中最後一首寫的是「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衣。」預言後來安祿山叛亂及唐明皇幸蜀之事。

玄都觀被後人所記住並不是因為這些高道大德的傳奇故事,而是透過文人的筆墨傳遞給了後世。

唐代長安城是一個容納多元文化的都城,城中有眾多不同宗教活動的場所。

道觀作為道教徒棲息修行之地,或由皇帝下詔而建,或因王公貴戚改宅而立。

由於當時的經濟發達,資金充足,條件優良,所以這些寺觀都顯出恢宏壯觀的景象,成為當時長安城中的遊覽勝地。

這些寺觀的園林景觀也都各有特色,比如當時長安城西南的皇家寺院大莊嚴寺和大總持寺以廣植梨樹而著稱。

西明寺以種植牡丹而聞名。

玄都觀則是以觀內種植的上千棵桃樹而揚名長安。

於是,這些寺觀成了文人名士和達官顯貴爭先前來賞景的勝地。

每年四月前後桃花盛開,此時的玄都觀就成了長安市民觀賞桃花的熱門景點。

唐朝詩人章孝標的【玄都觀栽桃十韻】:「驅使鬼神功,攢栽萬樹紅。熏香丹鳳闕,妝點紫瓊宮。」描寫的就是玄都觀內桃花爭奇鬥艷的美景。

中唐詩人姚合也曾寫過【遊昊天玄都觀】,詩中的「陰徑紅桃落,秋壇白石生……垂檐靈草影,繞壁古山名。」寫出了玄都觀優美雅致的環境。

但玄都觀被後世所熟知,卻因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兩首詩【玄都觀桃花】和【再遊玄都觀】。

劉禹錫的住所在長安城朱雀大街中段東側的光福坊(今西安市省體育場南部與二環路一帶)內,距朱雀大街南段西側崇業坊內的玄都觀(今西安市崇業路以南)不遠。

劉禹錫是玄都觀的常客,但這裏卻不是劉禹錫的福地,他的兩次被貶官都和玄都觀有關。

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順宗李誦可謂是唐朝歷史上作為儲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唐朝最短命的皇帝之一。

他即位時,大唐面臨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及朋黨之爭三大頑疾,這都是安史之亂留下的後遺癥。

前幾代皇帝對此都無可奈何。但是唐順宗李誦卻想有所作為,一上位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史稱「永貞革新」。

其中改革派的核心成員有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程異、淩準、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呂溫、李景儉等。

因為這場改革侵犯了宦官和節度使的利益,只持續了100多天就宣告失敗。

唐順宗李誦遭宦官俱文珍幽禁,並被迫禪位給皇太子李純,在位六個月零八天的唐順宗就被趕下台。

皇帝都被拉下馬了,那些參與革新的大臣,命運就更悲慘。

核心成員中,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

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是被貶為偏遠地區的州刺史,隨後又再次被貶到更偏遠的地區任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劉禹錫被貶之地是朗州(今湖南常德),直到十年之後,他才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第二年桃花盛開的季節,劉禹錫約上好友柳宗元等人一起前往玄都觀觀賞桃花,觸景生情,心直口快的劉禹錫寫了首詩。

這就是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又名【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正是這首詩,讓劉禹錫引火上身。

唐代,人們獨愛牡丹,在唐人的觀念裏桃花的花品並不高。劉禹錫在詩中就表達了對桃花的輕蔑,並以桃花喻權貴。

此詩透過遊人在玄都觀看花這樣的生活瑣事,語涉譏諷,且極辛辣尖刻含蓄地諷刺了當朝新貴。

當時的皇帝唐憲宗本人是透過逼宮方式登上皇位的,他本來就對當初的那些改革派人抱有夙怨,這次又被這幫人以一首詩而深深的傷了自尊。

被激怒的皇帝再次下令把劉禹錫貶出京城。

這次劉禹錫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播州(今貴州遵義),唐代的播州尚處於蠻荒之地,路途遙遠,道路艱阻。

當時劉禹錫的母親已經八十高齡,攜母上路實為不便。

而他的好友柳宗元也被貶到了柳州(今廣西柳州),當時的柳州雖然也屬於偏遠之地,但是總比播州強一些。

於是柳宗元上了一道奏折,大意是請求朝廷考慮到劉禹錫母親年邁,不便前往播州,希望朝廷能把他們進行調換。

最終劉禹錫被改貶到了連州任刺史。(今廣東清遠市)

劉禹錫輾轉於邊遠之地,遠離朝堂,生活條件也異常艱苦,有時連房子也住不安生,著名的【陋室銘】就是在這時期誕生的。

直到十四年之後,劉禹錫才取道洛陽,復回長安,因為好友裴度的舉薦,再度入朝為官,充集賢殿學士。

此時劉禹錫的好友柳宗元已經故去十年,朝中也是新人換舊人,當年打擊、陷害他的權貴們已風光不再。

這年春天,劉禹錫再度來到玄都觀觀賞桃花,即興又作了一首【再遊玄都觀】:「百畝園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詩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的憤懣和不滿。這次不但是朝臣,連皇帝也捎帶著一起罵了。

所謂「前度劉郎今又來」確實夠骨氣,有隨時迎接鬥爭的勇氣,其不向惡勢力妥協,蔑視權貴的精神。

於是,劉禹錫再一次被貶出了京城。

玄都觀兩次的桃花詩事件,導致劉禹錫兩次被貶,盡管他一生得罪人無數,一次又一次被貶官,劉禹錫本人或許根本不在於這些。

然而玄都觀卻因他的這兩首詩而千古留名,即便今天的玄都觀已經蹤跡全無,沒有片瓦可尋,但是人們依然記得長安城中的這座道觀,記得裏面的千樹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