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我們家鄉的大明寺

2024-08-09旅遊

季夏的一個中午,繼連續的陰雨過後陽光灑落大地,天氣有點潮熱,我與友人宇驅車前往扶風縣鎮,我們的目的地是大明寺。沿著寬闊的公路一直向西,不到半個小時,繞過一條引水渠,便看到了依傍在飛鳳山下的大明寺建築群。

停車來到寺院前,首先映入眼簾是大明寺的正門,紅色的大門掩映在翠綠的大樹間,兩邊是栩栩如生的石獅,莊重而威嚴,大門兩側「深妙圓融笑納天下事,慈悲大度樂助世間人「,的紅底金字對聯引人深思,門眉上三個金色大字的「大明寺」蒼勁有力,今天不是焚香拜佛日,大門沒開,側門開著,側門上刻「菩提路」,感覺意義非凡,進入大寺內,青磚鋪地,石雕護欄,巍峨高大的主殿呈現在眼前,兩邊的阿育王塔矗立在兩旁,青石砌成台階兩邊擺放著盆栽荷,綠葉紅花,顯得生機勃勃,拾階而上便可進入大殿。大殿的左右便是古色古香的鐘樓和鼓樓。

今天的香客很少,我們燒完香,便和寺內的師傅聊了起來,聽他娓娓道來大明寺的古往今來。

大明寺,位於陜西省扶風縣城南五公裏處的大同塬上,和法門寺相距10多公裏,南北相望,前身為福蔭寺,始建於隋煬帝時期,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相傳,隋煬帝楊廣為紀念其父隋文帝的功業,保佑江山永固、福蔭子孫萬代,建了此寺。「安史之亂」後,福蔭寺和其他佛教道場一樣,也隨之香火日少,武宗滅佛,福蔭寺也在劫難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毀,明、清年間,福蔭寺曾三次重修和補修,比以前規模更大,僧人更多,清末戰亂四起,福蔭寺多處殿宇被毀,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殿堂、佛像、鐘、鼓齊備,但「文革」期間大部份被毀。1987年由凈天法師倡導,在原福蔭寺舊址下恢復重建,1989年7月大雄寶殿落成,改寺名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為政府批準的合法佛教

如今大明寺在當地政府、大同村組幹部和四方信眾的支持下,特別是香港印行、聖一、悟達等法師在經濟上的大力扶持,十多年來修建不間斷,發展很快。現已成為有相當規模的佛教莊嚴聖地,扶風縣佛教協會也設立於此。

師傅的講述令我們流連忘返,忘卻了時間,不知不覺間,到了中午齋飯時間,我們辭別了和藹的老師傅,再次回望大明寺,心靈的凈土,我們下次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