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西行漫記之鞏義北莊引水洞和石窟寺

2024-01-25旅遊

【大寒出江陵西門】(宋)陸遊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雲久吐吞。

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遊子自消魂。

民諺雲:「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於每年公歷1月20日左右交節。大寒同小寒一樣,都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它是一個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

又到周末了,由於降溫下雪,很多人都計劃去嵩頂滑雪,我們不想去搶了孩子們的樂趣,於是到鞏義隨便走走,目標北莊引水洞。

「北莊人惜水如惜油,趕集上店才洗頭,洗臉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臟水餵豬牛。」這是流傳在鞏義市涉村鎮北莊村的一首民謠,曾是北莊人惜水如油的真實寫照。在退伍老兵、村長楊小周帶領下,籌措資金,創新爆破方法,北莊村引水工程創造了安全生產600天無事故、鑿洞916公尺無偏差、農民開山鑿洞新速度3個奇跡。2009年9月,引水隧洞全線貫通。如今的北莊村,搖身一變由貧困村、缺水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獨一無二的「引水洞」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慕名前來的遊客。目前的北莊村不僅是省級美麗鄉村,還被評為河南省鄉村旅遊示範村。

洞裏黑乎乎的,沒有燈光,幸好帶了頭燈,於是一路走來,邊走邊聊,倒也不覺得難走,偶爾有人學一聲「鬼叫」,便引來一片笑聲。

出了洞口,來到山的南邊,忽然有一種進了桃花源的感覺,洞口邊上的石壁上掛滿了冰淩、冰柱和冰瀑,煞是好看。

【大寒吟】(宋)邵雍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幾個牌子介紹了這裏曾經的艱苦抗行事曆史和現在林場的事實。

出了引水洞有兩條路,前面一條小路順著峽谷往前走,以前在鞏義領隊今笙、時光等人帶領下,當年秋季曾經走過後武當,看紅葉漫天,這次再來卻是一片雪白的世界。登上右側觀景台,也是以前八路軍曾經留下腳印的地方,有幸在時空交錯之下,與先烈同台。而前面的戶外大部隊已經上了水壩,在水壩上翩翩起舞。

我們穿好冰爪,順著右側台階小道,上山。台階上的積雪應該是上一次下雪的時候有人走過,這一次的雪又掩蓋了上次的部份痕跡,走在上面,吱吱作響。

繞過一個小山坳,前面的小路上已經是雪白一片,沒有了人走過的痕跡,只有大概是一行野兔或者什麽動物的腳印,通往山頂。看看時間已經11點鐘,檢視軌跡還有十公裏才能走完的行程,原計劃腐敗遊,連食物都沒帶,於是原路返回,去最近的鎮裏找地方午餐。

中午來到鎮上,穩穩地吃了一頓牛肉燴面,然後向鞏義石窟寺進發。石窟寺,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區東北的河洛鎮寺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嶺之下的大力山。路上忽然看到邙嶺山頂有一個寺廟,停車上去看看,原來是祖師廟。

道教文化中,廟宇供奉的多為三清、玉帝和玄武大帝。本處廟宇名為祖師廟,供奉北極玄武大帝,也稱祖師。道經有「三清四禦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耀十都〞神仙大座次,每個主神又有好多神仙部屬。三清地位最高,四禦位於三清之下、萬神之上,協助三清執掌天界、管理天地萬物。北極四聖是四禦之首紫微大帝座下四位護佑天界的神祇,聽命於北極紫微大帝和玉皇大帝,統管天兵天將,鎮壓三界妖魔。在【西遊記】裏,玄奘法師在大唐境內沒有碰到妖怪,皆是因為有他的存在,佑聖真君坐鎮北方,九天蕩魔祖師的名號讓天下妖魔聞之喪膽。

祖師廟歷史上原為道觀,現代重建的祖師廟,則具有三教合一、雜糅民間宗教的特點。這種鄉土宗教信仰轉變,受到河洛地區文化傳統、信仰習慣和現代社會發展多重因素影響,具有融合性、功利性、民俗性的特征。

河洛地區泛指黃河和洛水相交匯處。河洛文化源於「河出圖、洛出書」的遠古傳說。河洛文化是以儒學為基礎,融合佛教、道教的多元文化。相傳,伏羲曾據黃河與洛河匯流的陰陽混淆之自然景象,畫出了太極八卦圖。西周時期,周公旦在河洛地區制禮作樂,為儒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公元前519年,孔子入洛學周禮。東漢以來,洛陽是儒學發展的重鎮,伊川二程為宋明理學奠基人。此外,道教奠基人老子和莊子均出自‬河洛地區。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漢地的官辦第一所寺院白馬寺位於洛陽。北魏孝文帝崇佛,曾在河洛鎮修建希玄寺(今石窟寺)。最終形成了「三教合一」的特點。

祖師廟中間主殿供奉真武祖師,在廟內左側兩個神殿分別供奉觀世音菩薩和如來佛祖。在廟內右側供奉無極老母、靈官、財神。在祖師廟,「儒教」有專門的公共活動場所,其標誌是在廟內右側第一個神殿供奉著孔子像。祖師廟外圍另有兩個神殿,分別是九龍聖母殿和地母殿,這兩個殿是開門於西側廟門之外的偏殿下層(上層向內開門,是佛祖殿和觀音殿)。

逛完廟內,出門時候發現大門兩側有【魁星圖詩】和【關帝詩竹】兩幅詩畫,很是精美,卻是儒家思想的產物。

出了廟門順台階向後走,有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台階下南側有地藏殿,供奉有地藏王和十殿閻羅。祖師廟後面則是金頂寺,寺門緊閉,從亂樹叢中望過去,後面的崖壁已經坍塌了好多,成為危房了(邙嶺以黃土丘陵為主,黃土具有幹燥性、直立性和濕陷性,遇水容易坍塌),旁邊是一個廢棄的地藏殿(現在的地藏殿已經遷往祖師廟門外側東南方向下層的殿內),而金頂寺左前方是一個廢棄的地坑院,磚砌的拱門,依稀可見當年的富庶和輝煌。

至此祖師廟已經遊覽完畢,其正門有一副石刻對聯,「善來此處心無愧,惡過此門膽自寒。」祖師廟勸人向善。儒、釋、道三教以其深刻持久的穩定性為祖師廟植入了向善的價值元素。

從祖師廟出來,跟隨導航來到鞏義石窟寺。石窟寺建於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說景明年間(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稱「十方凈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區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西遊記】中玄奘法師)出家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禮佛的聖地。

進入寺院,山門兩側是鐘樓鼓樓,院內正面是大雄寶殿,左右兩側的廂房都沒有開門。

石窟外面的雕像風化的很嚴重,有的還保留著大致的原貌,有的風化加上人為破壞,已經面目全非,看不清楚了。

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後舉辦禮佛的場所,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曾在此舉行佛事活動,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造像、碑刻等。寺後有120公尺長的石窟群落,有上萬尊佛龕佛像,而第一窟中的「帝後禮佛圖」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孤品,構圖完美、保存完整,充分表現了北魏皇室前往石窟寺禮佛的宏大場面,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代表作,堪稱國家之珍寶,藝術之絕品。

歷經1500多年的風雨,石窟寺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1個,摩崖大像3尊,佛像7743尊,造像題記及其它碑刻186篇。石窟造像雕刻細致,內涵豐富,翩翩飛天,自然生動,超凡脫俗。

有的石窟因為石質疏松,已被封閉洞口,以保證遊客的安全。有些洞窟內佛像被盜損嚴重,一副破敗景象。門口一塊石碑「河洛神跡」,為國民黨統治時期陸軍某營長所立,大概也是為了保護文物而做的努力。

一般人所理解的邙嶺,是一條黃土堆積的土山,而在黃河邊上的石窟寺後山,居然是黃土下面埋藏著的石頭山。石窟北側小院內雜草叢生,有一排舊時石碑和經幢,很多已經看不清字跡了,擡頭仰望,寺後面山頂隱隱可見有一座磚塔,於是繞行寺外小路上山。

上山是一條土路,兩邊是開墾出來的土地,種著一片片的木瓜樹,不知道什麽原因,地上落了一地的果子,卻沒有采收,偶爾還有一兩個在樹上,黃澄澄的,十分誘人。

上到山頂,原來是隱藏在山頂小樹林後面的一座唐代密檐磚塔,歷經滄桑,有的磚已經風化了,塔檐應該是維修過,看著還比較新,最下面三層磚厚度和風化程度說明了歲月的久遠。

離開石窟寺,開始返程,順便到虎牢關遺址看看。在伊洛河匯入黃河的入口處,遠處河面上似乎正在建一座大橋,黃河水明顯比鄭州北的水大多了,甚至可以用水流湍急來形容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

本次出行,主打休閑,以探幽訪勝為主,先到鞏義北莊實地檢視了鑿穿山體的引水洞工程,是建國以來「人定勝天」的一項壯舉;後又遊覽了祖師廟,了解了儒、道、佛三教合一,勸人向善的理念,歷朝歷代,兵禍戰爭,三教居然有了相融相通,和平共處的模樣;石窟寺居然是北魏南遷之後的皇家寺院,和龍門石窟開鑿時間接近,規模略小,否則就是「五大石窟」了。龍門石窟在石刻的藝術性方面,尤其盧舍那大佛達到了歷史的頂峰,而就皇家寺院的傳承來說,石窟寺更好地繼承了雲岡石窟的精髓。帝後禮佛圖的石刻,成為此地僅存的國寶級文物。

大寒節氣正值「三九」嚴寒,「數九」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之一,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從冬至算起的),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中當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暖和了。

已經到了「數九寒天」的季節了,過去年就該「春暖花開」了,您準備好迎接春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