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新疆出土的魏碑「墨迹」,笔法一清二楚,颠覆了对魏碑的想象

2023-12-19国风

在网上或景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魏碑的石刻作品,它们展现出了一种刚毅朴实的气质。这些石刻作品的点画有力而浑厚,笔触锋利而明显,字体挺拔险峻,方正宽广,给人一种铁画银钩般的质感。它们散发出肃穆庄严的氛围,就像威武的将军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尤其是在冰冷寒芒的石头上,更显得凛冽无情,似乎缺乏人情味,这让学习书法的人误以为魏碑是呆板生硬的。

【释文】延昌十一年辛卯岁四月朔戊寅六日水未,前为交河郡内干将,后转迁户曹参军,字天恩,春秋六十有八,令孤氏之墓表也。

实际上,魏碑并非一成不变。在20世纪初新疆吐鲁番考古发现了一些石砖魏碑「墨迹」。经鉴定,其中最早的一块石砖是公元537年(粷氏高昌国章和七年)。其他的石砖也大致在同一时期产生。因此,这些石砖被称为「高昌石砖」,而高昌则是北魏时期一个繁荣的古国。这些石砖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魏碑的信息。

这些石砖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400年。与刻碑不同,刻碑是古人用毛笔在纸张或绢布上书写,然后由篆刻家们将其逐字逐句地凿刻在石头上。工匠们的书法和刻刀技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这些因素很难控制,因为并非每个优秀的篆刻家都是出色的书法家。

任法悦砖志

魏碑的点画变化很难体会,而且碑石上没有墨色的浓郁,行笔的缓急和内在的纹理和意趣。即使是技艺高超的人也很难体会到其美妙之处,更不用说初学者了,他们根本无法从「刀痕中参透笔痕」。所以,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值得庆幸的是,新疆出土的高昌石砖避免了刻碑的问题。书法家直接在石头上书写,没有经过篆刻和拓印的环节。这些石砖一直保存在地下,加上吐鲁番干燥炎热的气候,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砖上的字体保存得完好无损。墨色的浓淡和虚实、笔势的转换、按下和转折,都清晰可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外在因素的影响,还原了魏晋碑学的真实面貌。

尽管砖上的字体在形态上与刻碑没有太大区别,以横向为主,结构稍微扁平,带有浑厚朴实的气质,点画细而有力,转折处刚健有力,带有锋芒之气。但是仔细品析细节,就会发现石砖中的字体生动流畅,笔势富有弹性和微微的弯曲之态,不拘泥于平正匀称的风格。

有时浑厚凝炼,像巍峨矗立的巨峰,磅礴而雄伟。有时笔触轻盈纤细,像飘动的丝绸,流畅而灵动,刚柔并济,带有几分人情味。点画的粗细、力度和行笔的缓急都自然而明显。可以说,这颠覆了人们对魏碑的印象。

................................................................................................................

启功先生在【论述绝句百首】中为高昌石砖写了一首诗:「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诗中的「蝯翁」和「慎翁」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何绍基和包世臣。

在清代金石风气盛行的影响下,他们致力于研究碑文,技艺非常高超。然而,他们临写的【张黑女墓志】和【郑文公碑】还是缺乏一些韵味。直到他们看到这些高昌石砖,才明白魏碑的精妙之处。因此,学习魏碑的人不妨多多观看这些石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