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唐诗品鉴 三年奔走空皮骨 信有人间行路难 杜甫

2024-08-10国风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本诗题目是【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杜甫在四川隐居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得到严武和高适的资助。公元762年的时候,唐代宗登基,将严武召入长安任职。杜甫本打算就此回到洛阳故乡,但是最终没有成行。

严武在四川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他离开蜀中不到一年,蜀中就爆发了徐知道叛乱。成都变得不安全,杜甫只好离开自己的草堂,到比较偏远的梓州、阆中一带避难。

在安史之乱后,蜀中对于唐朝是特别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不容有失的。因此唐代宗再次派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并给了严武郑国公的爵位,重新主政四川。

严武一出手,蜀中立刻恢复平静。杜甫也不用再四处避难。尽管草堂只是一座茅草屋,却也是杜甫的家,他要回到那里。本诗就是写于杜甫返程之际。

在草堂,也许是为了谋生,也许是为了治病,杜甫种了一些草药。逃难前,他比较头疼的就是草堂离江岸太近,江水一冲,药栏就容易损坏,连带种的草药也被冲走。逃难回来,心态就不同了,冲走就冲走吧,顾不上了。

本诗的首联说的很具体,像是拉家常。其中又有一些令人心烦的情绪。

到了颔联,杜甫的情绪突然拔高。说当年新种的松树为什么不赶紧高到千尺,为草堂遮风挡雨,周围野生的竹子影响到草堂结构,有多少竿就应斩去多少竿。

颔联中蕴含着很激烈的愤怒,是杜甫诗中不多见的。

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杜甫应该是以草堂的惨状为表象,暗指蜀中乃至天下局势如同恶竹横生,沙崩风湍,而栋梁之材太少,成长的又太慢。

还好,黄门侍郎、成都尹严武回来了,杜甫自己一家人的生计,还有蜀中百姓的生计,在严武庇护下都有了保障。只是自己苍老的容颜,以及衰败的天下都需要神丹妙药来拯救了。

杜甫在这里一方面感谢严武继续支持他,另一方面也是在叹息安史之乱后的天下崩坏衰落,难以挽回了。世间哪有什么灵丹妙药呢,只是人们美好的希望罢了。

到了尾联,杜甫说到自己三年来四处流亡,朝不保夕,瘦的皮包骨头。到了这一步,才终于相信,在人间行路实在是太难了。

本诗的最后一句有一些奇怪,从写作本诗的时间公元764年算起,回溯大约十五年的时间,杜甫一直是处于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状态。为什么到了近三年才相信「人间行路难」呢?

公元764年也就是严武第二次入蜀的时间,那么最近三年,正是安史之乱逐步平息后,唐朝恢复统治的三年。这三年,唐肃宗、唐代宗表现的很差劲,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安史之乱中一直比较平静的蜀中居然也会发生叛乱。

对于经历过盛世的杜甫来说,他内心是极度失望的。人间行路难,这人间就是大唐百姓的生活,行路难,就是指百姓生活的艰难。他本以为战乱平息之后,大唐很快会恢复到之前盛世的样子。现在杜甫明白了,盛世终究是短暂的,惨淡的人生,苦难的人间,才是常态。

本诗从表面上看,杜甫似乎是在以草堂一隅作为例子,简单的和朋友诉说自己生活的不易。但是要考虑到严武是封疆大吏,他认可杜甫,显然不是因为可怜杜甫。而是认同杜甫高尚的品格,和对天下百姓的悲悯。

这也正是本诗深层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