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及第,中探花。 官至内阁大学士,清朝大臣、书法家,清四大书家。刘墉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
刘墉行书【邹县谒孟子庙】册中的内容展现了对孟子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中写道:「邹县谒孟子庙。亚圣犹枌里,崇祠近杏坛。严严瞻气象,肃肃整衣冠。岂少三年艾,偏多十日寒。秋风振庭柏,欲去重盘桓。」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孟子庙的庄严气象,还表达了作者对孟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刘墉的行书【邹县谒孟子庙】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书法朴实沉厚,结体圆整,承魏晋遗意,隐有北碑韵味。在圆润遒劲的风格中,融入了方硬刚健的笔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刘墉的书法讲究用笔折转,味厚神藏,有庙堂之韵。看似平淡但却内藏风骨,书体呈现风雪傲骨的气势,看似平庸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
刘墉的书法以其强烈的个性和特色著称,他有意摆脱前人的束缚,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刘墉的书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字丰腴、多用重笔,近似苏体。他不仅在帖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中年以后兼取苏字的丰腴,脱出窠臼,自成一家。
刘墉在运笔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常用紫毫笔在光滑的纸上写字,这种笔触可以在纸上形成粗细变化的极大反差,使得字虽然丰腆,但不痴肥,笔锋起收洁净,蕴蓄而不乏姿态。
在墨法上,刘墉的书法于润中见枯,拙中见巧。他的用墨既能表现墨的湿润感,又能体现出墨的干燥感,这种技巧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既有力度又有深度。
刘墉的行书风格以其流畅自如、变化多端著称。【邹县谒孟子庙】册中的字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件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佳作,也是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刘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刘墉的行书【邹县谒孟子庙】册是一件集文学、历史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现了刘墉的书法才华,也表达了对孟子思想的敬仰和传承。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刘墉书法艺术的魅力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
刘墉的行书【邹县谒孟子庙】册在书法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的书法个性鲜明,笔法独特,结体严谨,章法合理,墨法精湛。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书法家的深厚功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