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明代王宗沐刊刻【传习录】的礼教思想是什么?

2024-01-01国风

引言

礼教思想是儒家思想之核心,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度遭到人们质疑。但 20 世纪 80 年代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秩序中发挥的作用。

明代王阳明在反思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心学。

心学的核心「致良知」强调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去恶为善的主观能动作用,承担了礼教的功能,其礼教思想先是通过阳明的讲学得以传播,后是通过阳明后学刊刻【传习录】得以不断的传承。

一、修己治人的礼教思想

王宗沐的仕宦经历对其刊刻【传习录】有重要帮助。

王宗沐曾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至嘉靖四十年(1561)三月,历任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江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均分管书籍官刻。

刊刻【传习录】是王宗沐继承圣人之志、坚守儒家之道的人生理想之体现。

王宗沐在【刻传习录序】中说 :「先生(王阳明)顾其始亦尝词章而博物矣,辗转抵触,多方讨究,粧缀于平时者,辨艺华藻,似复可恃。……事功文词,固其照中之隙光也。」

阳明先生早年好词章,曾将渊博的学识和充沛的精力用在为文上。历经政治低潮,在生死边缘悟道后,其文学思想有所转变。

他批判当时溺于文辞的创作风气,曰:「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阳明不仅批判当时人溺于文字的现象,还要求创作主体正心诚意。对王阳明这一思想的记录说明,王宗沐也意识到在修辞上下功夫,亦可以修己。

因为辞诚乃致知的具体功夫,亦是成圣成贤的表现。除此之外,王宗沐同僚刊刻【传习录】,也体现出修己治人之精神。

大约与王宗沐同时在江西任上的还有学者蔡汝楠。蔡汝楠(1516—1565),字子木,号白石,德清人,他曾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嘉靖四十年(1561)两次出任江西,在赴江西之前,曾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出任衡州知府四年。

在衡州期间,他修饬石鼓书院,聚徒讲学,与孙应奎刊刻【传习录】。孙应奎(1488—1570),字文卿,号蒙泉,余姚人,嘉靖四年(1525)十月尊父命赶赴绍兴,拜阳明先生为师。

王阳明去世后,孙应奎深感阳明后学对师说的理解较为驳杂纷乱,不利于阳明思想的传播,故于衡州任上同蔡汝楠一起刻【传习录】。

因孙应奎曾亲受阳明先生教诲,故【刻阳明先生传习录序】:「乃出先生旧所手授【传习录】,俾刻置石鼓书院。……嘉靖三十年夏五月壬寅,同邑门人孙应奎谨序。」

此版本【传习录】共 7 卷,前 3 卷即薛侃辑录部分,后 4 卷参考钱德洪、南大吉辑录内容,此版本最大程度保留和传达了阳明心学之旨。

二、忠君、尊师的礼教思想

无论为官还是居家,王宗沐都忠君、尊师,重视教化百姓,推动社会基层秩序的构建,并致力于阳明心学的传播,这体现出明代中后期士人在君臣和师生关系中的礼教思想。

王宗沐为官约 40 年中,不仅在各地任上兢兢业业,还十分重视教化和传播阳明心学。

嘉靖二十九年(1550)二月辛亥,王宗沐升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在广西期间,他重视教化百姓,修建宣成书院、建造崇迪堂,聘请经师教育士子。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据【明世宗实录】载:「升广东布政使司左参议王宗沐为江西按察副使。」 另【明史】载:「宗沐尤精吏事,历江西提学副使。」

在江西任上,王宗沐重建正学书院、怀玉书院,主持书院讲学活动,并支持刊刻阳明文献。王宗沐与邹守益的密切交往有利于推进对当地百姓的教化。

正德十四年(1519)王阳明制定【南赣乡约】:「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死丧相助,患难相恤 ;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这种适用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乡规民约,其目的是约束个人行为,避恶扬善,敦风化俗、改造民众。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而强调民众自治的乡约,即是王阳明践行心学主张的具体实践,是他弘学的一部分。

江右地区有识之士传承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旨在维护江右地区社会的稳定,并践行「觉民行道」之旨,提升地域个体的修养和能力。

王宗沐刊刻【传习录】传播阳明心学思想,体现出他忠君行道的礼教思想。

三、「以心言礼」的礼教思想

江西是理学思想发展的重镇,宋以来,陆续出现许多重要的理学家,如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曾于江西任职十余年,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今江西婺源人)、儒学新方向「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今江西今金溪人)、元代思想家吴澄(今江西乐安人)。

他们影响了此后几百年的中国政治与文化走向,甚至可以说江西对于中国宋元明清的学术思想有重要作用和影响。浓厚的学术氛围下,江右地区的讲学之风也十分浓厚,且讲学带有明显的家族群体性特征。

江右俗以门第为重,其列版籍以国初黄册为准,其坊厢乡都里长,咸用古册内祖宗旧名,子孙顶其役不易其名也。

家虽贫穷,积逋甚,然尚有丁在,则必百方勉力,众擎之,不肯以里排长与他家,与则恐他人侮且笑之。新发产殷富之家,纵贫者不敢逊让。

可见,江右地区十分重视门第,家族会聚全族之力兴办私塾或书院。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问题,如学什么内容,向谁学习等等,是江右地区的世家大族必然深思熟虑的问题。

阳明先生与江西的缘分极深,一生曾 4 次至江西。正德十四年(1519)阳明在江西闻宁王朱宸濠反,遂返于吉安,仅用四十多天的时间即平宁王之乱。

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吸引了更多江西弟子投入其门下,如邹守益、欧阳德、聂豹、刘文敏、黄弘纲、何庭仁、陈九川、万廷言等皆为一传弟子,王时槐、胡直、邹元标等为再传弟子,皆理学名家。

阳明思想一旦被家族长者认可,便迅速地在整个家族,甚至整个州县传播。

阳明心学思想一改朱熹天理为宇宙中心的说法,认为「心」是宇宙万物之心,可容纳宇宙万物。恢复心之本性,不仅能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还可扩大道德修养影响的社会范围。

正如沟口雄三所说 :「阳明学在社会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使朱熹学从官僚为本位的道德治世之学转向民间为本位的道德秩序之学 。

换言之,可以说是把儒教道德从士大夫的修己治人之学扩大为民间的日常性生活规范。」

于是,人皆可成圣人,成圣则会遵守礼教,那么人人守礼教就变得有可能。

这样阳明先生礼教思想的义理基础则由天理转向了良知,阳明先生在指导和强调人人成圣的同时,亦在期许人人皆成守礼之民,即「以心言礼」。

若能够做到明心见性,以良知本体指导其礼教实践,则有益于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

但若过度强调自我情欲,则容易误入歧途,背离礼教。

江右王门从一传弟子开始就重视道德践履,并非一味流于空谈,所以江右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其阳明思想与礼教思想之间的互动更为密切。

因此,王宗沐于江西任上积极推动【传习录】的刊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推动江右地区「以心言礼」礼教思想的实践化。

结语

明代王门学者积极刊刻阳明文献,他们尤为重视【传习录】的刊刻。作为浙中王门二传弟子的王宗沐,依然积极热情地传承阳明心学思想,极为严谨细致地刊刻【传习录】。

王宗沐刊刻【传习录】的经过和目的展现出修己治人,忠君、尊师,「以心言礼」的礼教思想。

参考文献

【敬所王先生文集】

【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

【二程遗书】

【王阳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