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汉代隶书【王舍人碑】

2024-06-17国风

说明

汉【王舍人碑】,1982年出土于平度县灰卜乡侯家村西山坡上。群众称这里为「九冢桃花山」。据考古调查,此处为一汉墓区,除王舍人碑外,还出土了一批汉画象石、画象砖等。此碑为螭首、龟跌。螭首宽75厘米、残高60厘米、厚21厘米。龟跌长125厘米,宽90厘米,高33厘米。龟形弧背浑圆,四足劲蹬,呈爬伏状,弓背扭尾,栩栩如生,龟甲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可谓绝妙。碑形螭首龟跌,前人多以为约始于唐代,而汉代碑座,多系横长方形,螭首龟跌,对研究碑的形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螭首上碑额作阴文小篆体,下部已残,唯「」汉舍人王君之」六字清晰可辨。字高9厘米,宽8厘米。碑身上段残去一截,现高110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碑文下部因年久剥蚀磨泐,许多字已无法辨识,其清晰完好者仅180余字。碑文12行,可辨者行19字不等,立碑年号别作一行,为「光和六年四月已酉立"。

「光和」为汉灵帝年号,光和六年为公元183年。隶书发展到桓、灵时期,已十分成熟,此碑较【史晨碑】晚14年,早于【曹全碑】两年,早于【张迁碑】3年,瘦劲稳健,属工整峭丽一派。关于碑的內容,从残存碑文来看,碑额称舍人,舍人为官名,始见于【周礼·地官】,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汉初王公权贵皆可置舍人。【后汉书·志】注引【汉官】曰「灵台待诏四十一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人候暴景,七人候钟律。一人舍人。」并皆为太史令属官。就碑文中『□灵台之格,展浑仪之如」等句推之,此王舍人当是灵台待诏之一。此碑未遭剥蚀的字字口清晰,可能立碑不久为人所毁,即遭沉埋。出土时碑身平躺,碑文向上上覆一薄青石板,和碑石一样,均非当地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