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大系统观全息注【道德经】:第一章

2023-12-10国风

【大系统观BBB】

西方有些词,与「道」意义很相近,或者说它们就是「西方的道」。比如最早的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共相」,以及后来康德的「物自体」等等都属于「道」。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时期,尤其是经院哲学时期,存在着「唯实论」、「唯名论」。这些思想都在讨论「道」与「名」、「有」与「无」的问题。简单粗暴地说,在西方,「道」叫「形而上学」,「有」叫「存在」,「无」叫「虚无」。

大系统观认为:

所有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的核心是吸引子,系统吸引子是虚实叠加态的,它承载着系统的使命、意志、目的、意义、功能和全息。系统吸引子要经过物化才能形成系统,物化前,它是虚的,即处于「无」状态;物化后,它就是实的,处于「有」的状态。「有」是会消亡的,会重归于「无」;「无」是会生发的,会再创造出「有」。

不论系统吸引子是否物化,它的全息,亦即道,都是存在的,是永恒的,但这个全息或者道,是无法完美描述的。

从道的角度看,物化成什么样的系统,是吸引子中的全息决定的,这个全息就是「道」。完全完整的全息是不可能获得的,也就是说,完美的道不可能被我们完全掌握,你怎么描述这个道都是不完整的,所以「道可道,非恒道。」

从名的角度看,吸引子一旦物化成一个系统,它就会有个「名」。而依据全息物化出来的各种系统或者具体事务,我们为了识别它,都要给它取个「名」。同一个系统或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取不同的名,而随着时空的演变,这个名字也是会变化的,所以「名可名,非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