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什么是何晏与王弼的「贵无论」?

2023-12-16国风

今天我们谈何晏与王弼的「贵无论」。

先秦道家哲学始于老子, 成于庄子。 于形上实体道运行的世界中追求情意我的精神境界, 这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而且, 这一核心追求往往隐藏于老、 庄诗意言说、 对礼乐传统的激烈批判以及对「生」 的超经验向往中。 这既形成了老庄思想的多重维度, 也极容易被误解。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

老庄之后, 道家思想确实洐化为三个方向:

其一是追求权谋的黄老道术;

其二是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

其三是将形上实体之道玄学化的魏晋玄学。

从先秦道家哲学理论本身来看, 无论老子还是庄子, 均对身体以及与之相关者持否定态度, 而黄老道术和道教的理论出发点正是老庄所否定的那个「身体」, 这两种理论在片面理解老、 庄思想中的「生」 这一概念的同时, 还把它工具化了, 这恰与老、 庄哲学追求南辕北辙。

相较于黄老与道教, 蕴生于汉末官方儒家衰落历史情境中的玄学, 在儒道融合的视域中, 对老庄思想进行了本体论式的诠释, 这一诠释趋向虽然同样没有切中老、 庄哲学核心,但却是西汉以来中国本土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 并且还为佛教思想深一步传播提供了「格义」 所需的关键语词, 那就是「无」 这个字。

关于「无」, 我们会在以后的「六家七宗」 中详细分析。

我们先来谈谈魏晋玄学的第一个形态, 它就是以何晏与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在中国哲学史中, 也正是从三国曹魏时期的何晏与王弼开始, 先秦老庄哲学中宇宙论背景中的「道」, 被本体化为「无」 与「有」。

提到的裴徽问少年王弼的那个问题吗? 从【世说新语•文学】 记载的这则故事中, 可以看出, 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个「无」, 被名士们视为万物根源与存在根据。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 先秦儒、 墨、 道等诸子间的相互攻伐, 并没有影响名士们对它们的接受, 【论语】、【老子】、【庄子】、【周易】 等儒家和道家经典, 被共同阅读, 这些经典的创造者, 孔子和老子也被名士们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但是, 当重视人间君臣之义与父子之伦的儒家圣人孔子, 与否定政治秩序与礼乐文明的道家老子, 相遇于名士的思想世界时, 问题便产生了: 如果「无」是万物根源, 为什么儒家圣人孔子很少言说「无」,而道家老子却「申之无已」 呢?

王弼是从「体之, 怀之」 和「辨以相示」 的角度来解答这一问题, 也就是说, 儒家圣人孔子是真正地体悟到了「无」, 故而言必及有, 并且还要切实地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 道家老子 只是通过哲学思辨分析到了「无」, 哲学思辨可以一层一层地解析出万物存在的最终根源, 可以解构万物间的不同性从而将之归于一, 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述出来 但当诉之实践时, 却表现出了与儒家「做」 相反的「不做」 的趋向, 从而也就带上了强烈的「思辨」 特性,因此它在日常生活中也较难以实践。

在裴徽的问与王弼的回答中, 实际反映出了 中国哲学的主脉: 天人之际 。 而将孔子与老子置于起, 相互诠释, 也反映出名士们于乱世中试图沟通天与人、 本体与现象的努力。

在魏晋玄学中, 我们一般把何晏、 王弼放在一起, 他们的哲学称为「 贵无论 」,【晋书•王洐传】 云:「魏正始中, 何晏、 王弼等祖述【老】【庄】 立论,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他们代表的哲学称为「正始玄学」, 两人也被称为「正始名士」。「正始」 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它
从公元 241 年始, 终于公元 249 年。 王弼的脱颖而出, 始于何晏主持的一场「清谈」。

关于「清谈」 , 唐翼明曾经下过一个现代定义: 魏晋清谈, 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 以探讨人生、 社会、 宇宙的哲理为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当时, 何晏位高权重, 是多数清谈活动的招集与主持者, 王弼便扬名于此清谈活动中。 此后两人惺惺相惜, 当何晏完成对【老子】 的注释后,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拿给王弼阅读, 当时王弼也在注【老子】,当何晏读过王弼的【老子注】 后, 他说到: 「若斯人, 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这「天人之际」, 在两人的哲学中, 以对「有」 与「无」 关系的讨论表现出来。

何晏的【老子注】 并没有流传下来, 他改作的【道德论】 和【无名论】 现存在于【列子】 中。 从流传下来的残篇中, 我们可以看出,何晏亦如老子一样, 强调「道」 的无经验性质, 且为经验事物生成的根据。

但是何晏不同于老子的地方也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 当何晏用「无所有」 和「有所有」 来概括「道」 时, 老子那里的宇宙论色彩淡化了, 代之而来的是何晏这里的形上学的「有」 与「无」 以及两者间的体用关系。

这一形上思辨特色, 在王弼那里更为突出。相较于何晏位高权重、 且身为清谈领袖。 同为贵族名士的王弼则是哲学家, 他运用「 得意忘言 」 这一新的经典诠释方法, 注【老】【易】、【论语】, 使得魏晋名士的清谈上升到「玄远之学」 的本体论层次。

汤用彤言: 「 夫玄学者, 谓玄远之学。 学贵玄远, 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 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 而进探本体存在。 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 而专期神理之妙用。 」 可以说, 先秦道家老子之道的超经验性, 在王弼那里得到了系统表达。

王弼曾用「崇本息末」 来概括【老子】 一书思想主旨, 并将它当成基本原则, 运用于儒家典籍【周易】、【【论语】 的注释中, 「崇本息末」 中的「末」 指有,「本」 是则指「无」, 是天地之始、 万有之母、品物之宗, 也就是宇宙本体, 而这个宇宙本体, 根本不是物质性的东西, 它不同于万有, 不受形与名的限制, 也不容易被人的感官或语言去把握

因此, 王弼说: 「夫物之所以生, 功之所以成, 必生无形,由乎无名。 无形无名者, 万物之宗也。」 这也就是他在【老子注•第四十章】 所说的: 「天下之物, ……以无为本。」「无」, 在王弼哲学中, 不是空无一物的零, 不是逻辑上否定所指的「无」, 也不是存在主义者所说的「虚无」, 它与佛教所说的「空」也不尽相同。

王弼「以无为本」 中的「无」, 是万有「所以生」、「所以成」 的本源和根据, 它无形无相, 却妙用无穷。 基于「无」 与「有」的此种本体论关系, 王弼的「崇本息末」 以及「守母存子」, 虽然有「贵无」 的倾向, 但王弼绝非要否定「有」, 而是强调「无」 居「本」、「有」 居「末」 的地位。 换句话来说, 「用有」 与「存末」, 须以「崇本体无」 为先要原则。

所以, 王弼哲学乃是基于「体无而用有」 基础上的「贵无而不贱有」, 是要用通过对「无」 的凸显, 摆脱人们对于表象的执著, 返本归源, 从而达到「有无并观」、「本末不离」 的境地; 然后, 再落实到实践中, 以此心境应事, 这样便能承受天地万象的运动变化, 而心灵深处不受丝毫缠绕与干扰。

故而, 当裴徽问他对「有」「无」 问题的看法时, 王弼的回答是圣人「体无」 而「言有」, 当何晏、 钟会与他共论圣人有情与无情时,他则认为圣人「有情」 而「无累」。 王弼眼中的圣人, 乃是「体无而言有」、「有情而无累」。

经由王弼的诠释, 儒家和道家开始进入名士们的视域中, 从哲学层面上展开对话, 虽然这是以误解孔子和老子本真精神为代价, 但毕竟,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理解与新的意义也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