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李商隐极其隐晦的两首七绝,满怀愁怨,颇有理趣

2024-01-09国风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才子,由于性格柔弱,又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义山即使才华横溢,却始终得不到升迁。他一直穿着青袍、干着俗务,看不到光明大道,心中又充满烦恼。

元代辛文房曾说,李商隐的诗文瑰迈奇古,不过又显得辞难事隐 。李商隐经历坎坷,人微言轻,为了生计和前途,他只好压抑着悲愤的情感,经常用非常晦涩的言辞,抒写心中的愁闷。下面分享李商隐极其隐晦的两首七绝,满怀愁怨,颇有理趣。

城外

唐 · 李商隐

露寒风定不无情,临水当山又隔城。

未必明时胜蚌蛤,一生长共月亏盈。

诗的大意是 :清露寒冷,秋风渐息,月亮似乎并非无情,轻柔地拂照着城里的亭台楼阁。可是我的居所靠近水边,正对着大山,又隔着高高的城墙,月光根本照不到我的身旁。

都说月照千里,可是月明之夜,我的处境却未必胜过那些蚌蛤,它们一直与月亮在一起,可是始终见证月圆月缺,令人羡慕又惆怅。

诗人首先用「 露寒 」二字,点出时值萧瑟的深秋,此时风定月明,大自然显得如此美好,值得人们热爱。「 不无情 」三字,采用双重否定句法,表达出诗人矛盾的心情,他感觉月亮并非像自己想象得那样无情,好像还特别偏爱世人。

接下来的一句又介绍了诗人的处境,「 临水、当山、隔城 」,一句话说出了三种阻碍,暗喻着诗人的仕途遭遇了重重阻力,让他这个城外之人无法享受月光拂照,也就意味着义山根本不可能接近帝王,又何谈得到重用?

第三句陡然一转,「 蚌蛤 」的典故出自【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作者以蚌蛤作为衬托,抒写了自己不如这些水中之物,可以与月亮同盈共亏,含蓄地表明诗人怀才不遇的焦虑之情。

正如李商隐的另一句诗中所写,「未必圆时即有情 」,如果月光不能拂照身边,义山就感觉自己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忘和抛弃了,即使月亮显得格外皎洁、异常圆满,却反而让人感到无比悲伤。

人欲

人欲天从竟不疑,莫言圆盖便无私。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诗的大意是 :自古以来,人们都毫不怀疑天从人欲,也会非常执着地觉得上天对待万物都极其公平,阳光也会播撒到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可是李商隐则告诫世人,千万不要以为上天一定会公正无私。比如说秦地早已出现了白头的乌鸦,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可是君王却显得昏然不醒,似乎完全不知这样的事实。

作者在前两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期望中的天遂人愿很难实现,这不过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 圆盖 ,本指天空,这里代指上天的意志。作者不说「上天」,也是为了让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

后两句颇有理趣,传说燕太子丹想要回国,嬴政就说除非乌头白、马生角 ,你才可以回去。乌鸦的头不会变白,骏马的头上也不会生角,意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可是事有蹊跷,也是上天有眼,此时忽然从外面飞来一只白头乌鸦,秦王这才不得不释放太子丹。义山嘲笑秦王昏庸无知,又委婉地以太子丹的遭遇,说明自己长期沉沦下僚、日夜思归 的困境,表达了内心的悲怨和愤慨。

全文笔触细腻,语气强烈,也令人启迪深刻。凡事要遵从客观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寄期望于某一个不靠谱的人物和事件。正所谓众口铄金,所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认真考察,仔细甄别 ,才能明辨是非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