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机会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结束后,战线再次回到38°线附近,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此时,双方高层都在策划新一轮的攻势。
联合国军地面指挥官李奇微尤为急切,他刚上任不久,他便经历了汉城失守和随后的撤退,即使后来夺回汉城,但他仍感到颜面无光。同样焦虑的还有远在华盛顿的杜鲁门,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国内士气。
因此,新一轮对决正在暗中酝酿。
朝鲜战争初期,美军通过仁川登陆逆转了局势,这一策略由麦克阿瑟策划,如今他再次将目光投向登陆作战,计划直插志愿军后方。他抓住我军大量集中在三八线附近的机会,准备集结重兵实施突袭。
这一计划获得李奇微的认可,并积极推进,只差一个合适时机。而与此同时,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和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也意识到了联合国军的新动向。
从战场形势来看,我军主力依然部署在三八线以北。如果此时美军发动侧后方登陆,我军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
在力量对比上,我军缺乏空海支持,对美军动向难以侦查,更无法阻击其登陆行动。
基于这种形势和力量差距,彭德怀决定主动出击,以打破美军计划。
他向中央提出发动第五次战役,通过扩大地面战果来挫败敌人意图。
但是麦克阿瑟酝酿的机会并没有得逞,因为杜鲁门已忍无可忍,将其撤职,由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与张狂的麦克阿瑟不同,李奇微是个更狡黠的对手——务实、善学且冷静。
他深知中国志愿军是值得尊敬的强大对手,他们组织严密、战术精妙、斗志顽强。汉城沦陷时,他甚至留下字条:「向中国指挥官致敬。」
这不仅是对强者的敬意,也是在宣告:你们面对的是新的挑战者。
在他的领导下,联合国军识别出志愿军最大的弱点——后勤保障不足。
这问题不仅体现在装备落后,还因没有空中掩护导致补给困难。当时志愿军只能携带维持不到十天进攻所需弹药,因此他们最多只能持续六七天攻势,然后必须撤退。
李奇微总结道,这是「礼拜攻势」。
这也是为何在第四次战役中,他选择开头主动撤退,用空间换取时间,在志愿军弹药短缺之际展开猛烈反击,从而造成重大伤亡。
他称这种机动性极强的新战术为「磁性战术」。
李奇微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击败敌人的关键策略,信心满满地准备下一场决战。
1951年4月22日,彭德怀下令发起第五次战役。
按照计划,初期集中三个主力兵团共11个军,快速向西线推进。
王近山率领的第三兵团,包括第12、第15和第60军,负责突破涟川,对抗美第三师。
杨得志指挥的第十九兵团,第63、第64和第65军作为主力,从右翼进攻,目标是临津江一带。
左翼则由宋时轮领导第9兵团的5个军,以沐洞为目标切断敌人联系。
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志愿军士气高涨,让刚接替李奇微成为第八集团军指挥官的范佛里特措手不及。他不断请求李奇微增援,希望得到更强大的部队和火力支持,以解救被攻击的同僚。
然而,李奇微早已决定执行「磁性战术」,面对前线告急,他冷静地下令美军撤退,不与志愿军正面交锋,用时间换取空间以避开猛烈攻击。
在这种策略指导下,志愿军在最初几天取得了惊人的顺利进展。
除了第一天遭遇抵抗外,此后几天内对手纷纷溃逃。
机动性优势的联合国军打仗不咋地,跑路却飞快,机动性不足的志愿军完全追赶不上。
这种异常顺利让彭德怀和参谋部感到疑惑。彭德怀判断联合国军不是简单逃跑,而是在有序撤退,等待志愿军补给问题暴露后再反击。
到28号时,联合国主力已经撤至汉江、昭阳江南岸构筑防线。我方经过六天激战,也显现疲态且补给耗尽。察觉局势紧张后,谨慎的彭德怀开始准备应对可能的反扑。
4月29日,志愿军总部命令停止进攻并修筑工事,同时秘密调动第三、第九兵团向东线发起攻击,在西线进行局部牵制作战。
经过准备,到5月16日晚间,我方在东线发起攻势,并取得一定胜利。然而李奇微早有预料,他保持镇定,没有让部队溃退。我方东西两路夹击战略因补给问题于5月21日暂缓。
连续两次大规模进攻迅速结束,更加坚定了李奇微认为志愿军只能维持一周续航能力的判断。
同时,美军加强空袭我方后勤补给线,这使得李奇微看到机会来临。
在前线坐镇的彭德怀也意识到危险,下令前线部队有组织撤退。
02 铁原
抓住良机的李奇微从东京飞赴前线亲自指挥。
在否决范佛里特反击计划后,他开始精心策划如何歼灭志愿军,并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使得局势逆转。
随着李奇微调动兵力不久,在总部坐镇的彭德怀却愤怒不已。
这次战役虽占领不少区域,但由于敌人有序撤退,对其生力打击有限。
而我方后勤补给在美轰炸下岌岌可危,再这样下去将会非常危险。
这时,一个坏消息传来,让他更加焦虑。
第60军的180师在李奇微指挥下的美军突袭中被重重包围。由于关键时刻的指挥失误,他们与上级失去联系,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这个整编师一万多人,最终只有不到四千人成功突围,可谓伤亡极大。
彭老总得知消息后,在志愿军总部怒不可遏,甚至扬言要枪毙60军军长韦杰,180师的惨况让他意识到潜在的危险。
他疑惑道:为何不是最前线部队的180师会和敌交火?为何美军完成进攻后不巩固阵地,而是迅速北进?敌第八军团仅有20万人,我方70万人,他们怎敢无援兵情况下深入我后方?
这些问题促使彭德怀沉思,他查看了作战地图上的美军行进路线。
一番研究后,他猛然醒悟,拳头砸在地图上:「不好!他们目标是铁原!」
铁原是一座地势平坦的小城,交通便利,是志愿军的重要后勤中转站。国内运送至前线的补给物资、兵员装备都需通过此地,因此成为志愿军的大部分后勤储存中心。
当时铁原就是志愿军补给链条的核心,美军直奔此地,其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要摧毁志愿军的后勤枢纽。
彭老总看到这种态势,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联合国军占领铁原,志愿军将面临如同仁川登陆般的危机。
得悉消息的毛主席,在北京也是坐立不安,战场形势就是如此,攻守异势往往就在瞬息之间。
5月29日,美范佛里特第八兵团,包括骑一师、二十五师及英28、29旅共五万余人已逼近铁原南部仅20公里处,空中侦查显示此区域并无大规模志愿军驻守。
面对如此局面,自信满满的范佛里特向李奇微保证,只需一天便可拿下铁原,从而扭转战局结束战争。
铁原岌岌可危,志愿军如何应对?
彭老总焦急万分,大部队主力皆在前线,而最近撤回防御铁原也需七天时间。
告急文书纷至沓来,志愿军总部不断尝试联络最近部队。在这紧迫关头,副总司令洪学智建议若无法坚守,就焚毁储存在铁原的大量物资,并准备撤退,同时建议总部也撤离,因为距离仅百公里。
就在这时,邓华发现附近有支部队——第19兵团63军,这让总部看到了希望。
这支部队因早期西线作战伤亡较大,与兄弟部队换防后来到铁原休整,因此未被注意到。
于是彭老总立即联系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我要你的63军在铁原城外挡住范佛里特,要守15到20天,你能做到吗?」
杨得志询问63军事态后回复称,由于刚从前线撤下,人困马乏且弹药不足,很难坚持下来。
彭老总听罢,怒火中烧,大声命令道:「无论如何也要坚守,就算六十三军全灭,也必须给我守住十五天。六十三军打光了,我亲自带警卫团上!」
这一罕见的发怒让杨得志意识到情况的严重。
他咬牙下令63军军长傅崇碧,全军立即转向铁原,构筑防线,不惜一切代价坚守15天。
为了确保任务完成,杨得志还从兵团司令部调集了500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支援。
接到命令后,傅崇碧迅速组织急行军修筑阵地。
彭德怀心急如焚,再次拨通电话强调,这场战斗至关重要,保住铁原就是保住志愿军的胜利,希望他能理解这生死存亡的时刻。
傅崇碧坚定承诺,即使最后只剩一兵一卒,也必定坚守阵地。
然而,当时63军状况堪忧,在五次战役西线损失过万,仅剩2.6万疲惫之师,后勤补给不足,全军弹药紧缺,而对面的美军却是七万大军、三百多辆坦克、一千六百门火炮,还有制空权优势。
如此悬殊对比,让人不禁为他们捏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