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晋王羲之【游目帖】真迹,字里行间看蜀地山川

2024-06-06国风

王羲之的【游目帖】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他心灵深处的旅行记。此帖通过遒劲爽利的草书,表达了他对巴蜀山水的无限向往和对友人相聚的殷切期盼。本文将通过解析【游目帖】的内容、书法风格及其背后的故事,探寻王羲之在书法创作中的心路历程。

【游目帖】的背景与内容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是王羲之的一篇草书作品,全文共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对蜀地的山川奇景充满向往,表达了他期望能亲自一游的愿望,并希望这个日子能够早日到来。从信中可以看出,他对蜀地的山水情有独钟,并将这种情感通过书法表达出来。

释文如下: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信中,王羲之提到扬雄的【蜀都赋】和左思的【三都赋】未能完全描述巴蜀的奇景,他期盼能早日一游,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旅行的向往。

释文对照如下: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

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

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

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游目帖】全览,请横屏欣赏)

书法风格与艺术特点

【游目帖】在书法风格上独具特色。它行、草书间杂,笔画遒劲爽利。行气轴线的变化和字势开合的对比,使这篇作品在书法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笔力雄劲、风格多变著称,而【游目帖】则体现了他在书写过程中的独特节奏和韵律。

行气轴线的变化

相比刻本,【游目帖】的字和行轴线更加稳正和直线化。以第八行「动理耳要欲」五字为例,刻本的「理」字右偏旁「里」向左下倾侧,「耳」字末笔承接其势继续左下出锋,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则字势右倾,行轴线趋向曲线化。而在摹本【游目帖】中,自「理」字开始,近乎垂直书写,书写节奏的丰富性减少,但更显稳重。

字势开合的对比

墨迹本中的字势开合疏密关系较刻本为小。以第二行「左太冲」三字为例,刻本有开有合,「左」字一笔书,第一笔勒笔末端上扬,具有隶意,末笔顿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开;「太」字下部开,末笔写为长直点,掠笔近乎直线,劲峻峭拔,「冲」字左开内合,刚柔兼备。而墨迹本的「左太冲」三字稳正,字势圆势书写,笔意变得包裹内敛,弱化了刻帖主笔之间的凌厉之势,减少了书写节奏的张弛感。

妍美矫捷与书法精神

【游目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代学者方孝孺称赞【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这正是对王羲之书法精神的高度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在于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力量。【游目帖】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王羲之对巴蜀山水的向往,对友人相聚的期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王羲之通过书法,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王羲之的旅行梦

通过【游目帖】,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对旅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巴蜀的山川奇景,深深吸引着这位伟大的书法家。他向往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奇异。王羲之的旅行梦,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更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

【游目帖】不仅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旅行日记。王羲之通过这篇书法,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通过他那遒劲有力的笔画,传达给了每一个欣赏这篇作品的人。

总结

王羲之的【游目帖】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旅行记。这篇作品通过遒劲爽利的草书,表达了他对巴蜀山水的无限向往和对友人相聚的殷切期盼。通过对【游目帖】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更能体会到他那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内心世界。王羲之的【游目帖】,无论在书法艺术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是一篇不朽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