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申遗」十周年 | 崖中佛寺 第一奇观

2024-06-30国风

彬州大佛寺石窟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佛寺石窟

彬州大佛寺石窟位于咸阳市彬州市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它倚靠红砂岩地质的清凉山,北临渭河最大支流泾河,曾是丝绸之路北路主干线上的重要节点。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东汉时期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本土宗教文化并向高峰发展,最终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大佛寺石窟正是其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产物,见证了中国汉唐文化的辉煌历史,留下了佛教东传的足迹。

大佛寺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大规模开凿于唐代,是盛唐时期唐长安城及周边地区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以及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佛像体量最大、内涵最丰富、艺术特征最为鲜明突出的石窟。

其依山凿窟、凿岩为室、雕石成像,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五部分,共有130多个石窟、446个佛龛、170多处历代题刻、1980余尊造像。

石窟中造像风格多样,主尊唐代大佛塑像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是唐长安城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展示出石刻大佛艺术是自西域东传及其在关中地区的流行;大佛形象以阿弥陀佛形象取代释迦牟尼形象,体现佛教经丝绸之路沿线交互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

石窟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错落绵延铺展,有开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为佛教信徒巡礼的千佛洞,也有专门为坐禅而开凿的小型禅窟即罗汉洞,有用于讲经说法的讲经堂即现仅关公庙等,还有提供给僧人生活起居和修行用的僧房窟。

这些不同性质的洞窟相互搭配组合,巧妙构成一组功能完整的「崖中佛寺」。

2017年至今,大佛寺石窟管理处在专业文物工作者的指导下,清理了大佛寺石窟明镜台以西、丈八佛窟以东的岩体杂木,对石窟遗产核心区僧房窟的岩体进行加固,处理红砂岩岩体裂隙、窟内顶板脱落、砂岩风化等问题,并对佛像泥塑补塑、维护。

此外,大佛寺石窟管理处于「申遗」成功的第二年开通景区数字导览系统,并设立咨询宣传点,向游客展示石窟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