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李清照酒后一首「秋风词」,清透淡然,一醉解千愁

2024-09-22国风

每天读一首好诗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靖康之耻」永载史册。

同一年3月,赵明诚丧母,南下奔丧,因局势紧张,被朝廷启用为江宁知府,负责镇守城池。

12月,李清照所在的青州也发生了兵变,不得已,李清照收拾家当,将与赵明诚收藏的文物装了满满15车,前往江宁投奔赵明诚。

适逢乱世,这15车的稀世珍宝过于扎眼,尤其路过镇江时,守臣钱伯言还弃城逃跑了,一时间城内大乱,李清照被困半个多月。

但最终,这15车的财富还是被李清照完好无损地带到了江宁。可见,李清照并非如她在词中所写,人比黄花瘦。

朝廷南迁以后,康王赵构登基,为宋高宗,他听信奸臣谗言,拒不发兵北伐,一味言和苟安。因此李清照作诗抨击: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1128年秋,李清照有感山河破碎,便写下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一年,李清照45岁,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赵明诚居「归来堂」那10余年,然而那里现在已经成为了沦陷区。

秋风瑟瑟,李清照借酒浇愁,半醉半醒之际,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瑞脑」指龙涎香,「仲宣」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有著名的【登楼赋】抒去国怀乡之思。

因此,词之大意可解为:

深秋叶落,日光惨白,落在轩窗上亦显黯淡,梧桐在一场寒霜以后,也已经萧条。酒后品着苦茶,似乎更能让人保持清醒,不至于浑浑噩噩,小憩醒来,龙涎香的味道使人安宁;

秋天就要过去了,可日子依旧漫长,不知何日才能归乡。王粲在【登楼赋】中一抒乡愁,比起他,此时我的内心则更加凄凉。索性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三杯两盏淡酒,可解千愁。

王粲17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投奔刘表,但并没有得到刘表重用,所以后来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楼赋】,以此来抒发不志后的思乡之情。

李清照虽是女儿身,但性格却巾帼不让须眉,尤其关心当下时局,加上他父亲李格非曾为北宋大臣,因此她的乡愁不仅仅是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对故国的追思。

起句「寒日萧萧上琐窗」,写了李清照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看着阳光一点点爬上窗格,呈现时间的缓慢过渡。因无所事事,词人便自斟自饮,看着院子里在秋霜过后逐渐萧瑟的梧桐树,心绪万千。

「酒阑更喜团茶苦」之句,体现了词人矛盾和纠结的心理, 她想让自己醉倒,这样就能暂时忘却许多烦恼,然而又喝了醒酒茶,不想让自己变得那么麻木 ,就如同朝堂上那些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臣子一般。

在这样的左思右想中,词人沉沉睡去,梦被龙涎香的味道打断,心中多了些许安宁。不过,也只是须臾之间,很快词人又陷入了循环往复的无聊中,恨白日太长,光景难熬。

于是,词人再次举起酒杯,想起了王粲的【登楼赋】,悲戚之感似乎比之前更加浓厚, 因此词人自我安慰,不如做个潇洒闲人,江山留与后人愁。

纵观李清照这首词,笔触疏寥,千愁万绪,但末尾一句,却体现了她的清透与豁达,与其沉闷不乐,不如珍惜当下,有酒且欢,有花尽赏。

人生就是这样,一些事放下了,心态也就平和了!

阅读更多经典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