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构图稍加变化,又是一幅作品

2024-01-30国风

这两幅雪景山水都是清初画家王翚的作品。王翚卒年86岁,传世作品有上千幅。从创作时间来讲,画山水比画花鸟慢很多。很难想象,这么多作品王翚是怎样画出来的。尤其是他用笔工整细致,构图繁密饱满,只能赞一句高手中的高手。其实王翚也有办法,他在画同类题材作品的时候,笔墨变化很少,重点放在构图上。构图稍加变化,又一幅新作品诞生了。

可以比较一下【连山积雪】【雪山行旅】,采用留白法画雪山,采用烘染法让雪山具有立体感。山水布局交错,前景起伏远景雄伟。为了让画面看着真实,他重点描绘寒林古树,哪怕枯枝也要画出种种变化。前景写实,远景写意,赋予画面足够的空间感。

王翚 连山积雪

【连山积雪】仿元代名家曹知白风格,苍润简逸,墨色淡雅。重墨可以增强画面气势,雪山很难用到大面积重墨描绘,于是王翚在山石结构上做足文章。山石堆叠,山岩崚嶒,前景山体陡峭,远景山势和缓。在构图上讲究「起承转合」,营造出肃穆静雅氛围。

平远法构图,遵循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深远浅的规律。传统山水画里没有光影明暗,没有焦点透视,画家为了画出真实感,只能先确立空间关系。空间应该有长度、宽度、高度,王翚通过上述对比变化,让画中雪山有了真实感。

王翚 雪山行旅

【雪山行旅】在构图上用一条河水,将画面分成左右两部分,相互呼应的形式。他把横向的一江两岸构图变为纵向的三段式。这一变化,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视线集中在画面的左下方和右上方。这幅画中隐藏了一个故事,雪天买鱼沽酒之后,乘船回家。王翚仿北宋李成画风,加入故事情节,很容易让人共情。

李成是描绘寒林山水的高手,构图平远旷阔。画中河水,由远而近渐渐变宽,化解了密不透风产生的压迫感。构图上由繁入简,从山水堆叠转为整体呼应。好的山水画,既要保证细节与整体和谐,还要平衡点线面的关系。王翚在构图上画出了新鲜感,赋予作品新意。

王翚 连山积雪 局部

雪景山水,要有寒意、寒气、寒风,相当于在画纸上表现出动感。在这两幅画中可以发现,【连山积雪】传递的是静穆大气,【雪山行旅】画出了动静结合。有意思的是,【连山积雪】仿元代画家,【雪山行旅】仿宋代画家,因临仿对象不同两幅画在意境上有了差别。

到底那幅画更好呢?当然是【雪山行旅】,王翚在表现气候特征、季节特点的同时,根据地域特征让作品寄托感情。如果说【连山积雪】是美,那么【雪山行旅】就是逸。

王翚 连山积雪 局部

古代有个品鉴山水画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叫「四格」,也叫「四品」。分别是,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到底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为「逸品」,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从王翚的【雪山行旅】中可以感受到一些逸品的特征,用笔自由随意,惜墨如金,描绘充满生活情趣、自然美感的作品,在平淡中蕴含雅韵。笔墨特征可以反复临摹获取,回味无穷的新鲜感需要打破章法束缚。

王翚 雪山行旅 局部

【雪山行旅】的新鲜感主要来自构图,他在守规矩的同时,将规矩进行调整。王翚成为了规矩的制定者,意味着他可以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

明代两代有很多画家,觉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才算逸品,由此在创作中了放弃了对山水造型的研究。实际上,夸张变形简化来自于对自然景物的精准刻画。了然于胸才能取舍增删,要不然就成了游戏之作。

王翚 雪山行旅 局部

王翚追求大美境界,没有简化细节,让后人对他的创作水准心服口服。看到这里就知道,两幅画不一样,固然有构图的原因,深层原因是王翚的学养、审美、鉴赏能力的功劳。

拓展阅读

山水画中的虚与实,构图上的虚实相生
山水画中的寒意,应该怎样表现
稍加变化,一江两岸构图有了新鲜感
山水画的空间感,看看他们怎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