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佛学心理学 认识阿赖耶识三种方式 如何见到心的本性 消除临终恐惧

2024-07-06国风

(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讲座视频整理,视频标题为【慧灯之光 佛教心理学3】,为方便阅读做了书面化处理,括号中内容为编者加上的,未经堪布本人同意和校对,请知悉。欢迎查看原视频内容。)

上文(佛学中的心理学概论,心的结构层次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与心的本性)讲到,心的结构有眼、耳、鼻、舌、身五识,第六意识、末那识、藏识(阿赖耶识)这八识及心的本性即佛性,这些包含了人的心理的全部,阿赖耶识一直在轮回,佛性人人具有、是心的本质属性,本文继续上文内容,认识阿赖耶识的三种方式,如何见到心的本性,了解睡眠与死亡的类似过程可消除死亡恐惧,以下是正文。

阿赖耶识虽然是没有办法测量的,但是,当所有的意识波动下降、直至归零以后,人就达到了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这个平静的状态,科学家已经是测量出来了,但是再往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关于佛性的存在,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就一无所知了。

下面先说说认识阿赖耶识的三种方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感觉不到有阿赖耶识存在的,但是,阿赖耶识有没有办法被证明或接触到它呢?有办法的,下面举几个任何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例子。

当我们做运动时,比如跑步时,在跑了很长、很远的路之后,非常的累了、实在跑不动的时候,就在路边躺下或坐下来,此时,什么都不想,观察一下自己心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时,因为跑得非常非常累,一旦停下来后会什么都不去想了(想的力气和企图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们观察自心时会感觉到有一个非常清澈、明亮、宁静的这样的一个心,类似这样的一个意识地存在,但是,此时是没有任何念头的,用佛教的话讲,就是此时没产生任何杂念,但是,你能知道到有这种状态的心的存在。

这种状态与我们平时不做事的状态,比如入睡、昏迷、全身麻醉等是不一样的,这些情况意识里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办法感知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此时,眼睛可以看,耳朵也能听,但意识没有任何活动,或者说意识已经完全停止下来了,没有思维、没有分析,就好像是眼前看到一朵花,虽然看到、但仅此而已、而不会去分析和取舍,相对来说这时心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的心是什么?

首先,不是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当中的某一个,也不是第六意识在起作用,也不是末那识。这个时候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接触到阿赖耶识了。

还有一种情况,当一个特别劳累的人在沙发上发呆的时候,此时没有任何念头、思维等意识的活动,但是有「心」的存在,这也是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

因为一般的人是不会关注心的状态的,也不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会忽略这种情况。关于发呆的状态,我们可以抛开生理的情况不谈,只讲心理状态,当进入真正的发呆的状态后,到发呆结束前,这中间的这个层面,就是阿赖耶识的层面,平时人只要稍加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可以接触到阿赖耶识的。

后面会讲到如何对心进行训练,那时我们还会讲到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以外,当我们在禅修和打坐的时候,也是可以进入到阿赖耶识的状态的(这是相对更专业、稳定的观察心的方法)。

认识到佛性的途径

佛性就不一样了,当我们还没有证悟、没有开悟的时候,任何方法、任何手段都不能进入到这个状态。如果人进入到这个状态,那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了,就是开悟了。

禅宗的历代禅师经常讲明心见性、讲开悟,那么,什么是开悟,到底要悟什么?

就是要悟到自己心的本质、本性(即佛性),之前我们不是这样讲过的嘛,佛教所有的重点都放在「自我」上(即研究人的心)。为什么要放在「自我」呢?因为佛要解决每一个人的最根本的痛苦,所以,它的研究和实验的焦点,不是外在的物质、不是月球、不是宇宙,而是集中于自己,焦点就是自己的内心,而最终也非常成功的解决了自己的内心的问题。

悟到自己内心的本质,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证悟(开悟)了。

上图中波浪形的意识流中,有两个间断,一个是深度睡眠的时候,眼、耳、鼻、舌、身五识都是断开、不存在的,意识断开、也是不存在的,末那识也受到了一点破坏,这个时候还有哪个部分依然存在呢?

这时(深睡),阿赖耶识还存在,因为阿赖耶识还在持续,所以,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人的肉体还是活着的,细胞都是活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支撑生理上的生存,是什么内在的东西呢?就是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没有停止(心还在起作用)。

另一个间断的地方,就是死亡的时候,这个间断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更深了),死亡的时候,上面的这些眼、耳、鼻、舌、身五识和第六意识以用这些末那识,全部都是间断的,阿赖耶识也会短暂的停止,但是这个时间非常的短,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死亡的时候,末那识以上的这些全都不在了,只有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在死亡的过程中经历转世投胎。

人在投胎转世时,是带着前世所有信息到下一世的,是什么东西将这些信息带到下一世的呢?就是这个阿赖耶识(藏识),因为它的作用就是储藏信息的,类似电脑的硬盘一样。

比如所有的行善与造罪的心念全部都带到了下一世,但是,在死亡过程中的一个瞬间,阿赖耶识有一个短暂的停止,就在这短暂时间里,自己的心将接触到佛性,就是看到了心的本性(如果所握好,将可能在这一瞬间开悟),所以,藏传佛教里面有一个修法,叫梦瑜伽,就是在睡梦中的一种修行方法,睡梦中到底可以修什么呢?

因为死亡和深度睡眠很类似,就只有上图中这么一点点的不一样,就是阿赖耶识有间断和没有间断的区别(阿赖耶识间断的瞬间佛性就会在心中呈现),就差这么一点点,其他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因此密法中用睡眠来模拟死亡的过程,这样就增加了对死亡过程的了解,能更好的减少死亡恐惧以及能更好的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如果在生前没有开悟的话,那么,在死亡来临时,就会有一个机会在阿赖耶识中断的时候认识到佛性,即看到自己的本质而开悟。

深度睡眠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失去所有的知觉,处于没有意识的状态中;第二阶段是从之前的状态中,其深度稍微变潜了一点,但是还没有回到现实,就是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的清醒状态。这三个阶段,与死亡的过程是完全是一样的,唯一差别是深度不一样。

什么深度呢?睡眠还没有突破阿赖耶识,也就是说,睡眠时阿赖耶识还在持续而没有间断,而在死亡时,阿赖耶识就有短暂的间断,这就是唯一的不同,所以说,死亡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现象(它的过程与睡眠很类似,只有阿赖耶识短暂停顿这一个差别)。

当然,我们都不了解一个事实,其实,每个人上一世都是「死」过的,但是我们忘掉了,下一次再出现会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不知道,所以都觉得死亡很恐怖、很神秘,人类历史上很多种宗教、哲学都去解释死亡,但越解释越神秘,越解释越恐怖,最后,大家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死亡,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像上面说的一样,只是阿赖耶识瞬间的停顿,但是心的本质(佛性)永远不会停顿,阿赖耶识的停顿也就是几秒钟,之后也就恢复了,这就是死亡的时候发生的现象。

而在睡眠的时候,阿赖耶识也是一点都没有停顿的,与死亡唯一不一样就在这里了。

具体说,死亡的过程如同睡眠一样经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进入昏迷的状态,不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车祸、或突发性的心脏病等等;第二个阶段,从之前的状态中「醒」过来,醒过来之后的阶段在佛教里叫做中阴,即上一世和下一世的中间叫做中阴;第三个阶段,是经过中阴再投生,那么,这三个阶段与我们的睡眠与做梦的三个阶段是完全是一样的。

什么是中阴?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的中国智慧都讲,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的状态,并重复着这个循环,而佛教讲的是「缘起性空」,缘起就是阳,性空就是阴,这也是一种阴阳的组合,所以不管佛教还是传统文化,这些古老的智慧都有着相同的理念。

人,也是有阳的状态和阴的阶段,人现在活着的时候就是阳的状态,人体分解了,在没有了当前的肉体、也没有得到下一个肉体,那么,在这个中间阶段,人仍然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这就叫中阴的阶段。

密法里梦的修法,即是通过梦来模拟死亡,从梦的修练中熟悉死亡的变化过程,那么,当一旦真的面对死亡时就完全可以掌握这个过程,所以,一个真正的佛法的修行人看待死亡,根本就不是神秘的或恐惧的,反而会当做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来提升自己。

怎么提升呢?提升什么呢?为什么死亡可以是提升的机会?

我们看上图,人在死亡时阿赖耶识会有短暂的断开,显露出心的本质即佛性(佛性一直存在),这是自然的规律,不是人为的,平时我们为了认识心的本性,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做各种修行、禅定等,用了很多很多的功夫去找心的本性、佛性,希望能明心见性,但是,在死亡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阶段,只要你能够把握住,在中阴的这个阶段就能很容易的明心见性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他就会把握住临终的这个时机。

(佛教当中的各种修行,其本质都是在修自己的心,而最终目的都是要认识心的本性,即明心见性、开悟。)

以上内容还有很多非常具体、非常详细的说明,如果有进一步的兴趣,我推荐一本书,就是【阿毗达摩】,大乘和小乘都有这个内容,专门介绍心、意识的结构,各种善恶、情绪变化及规律、控制情绪的方法等,讲的非常的清楚,是佛学心理学框架性介绍,对于了解心理及修行都很有意义。

(未完待续,下文是心的作用与心的训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