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姨母帖】中王羲之的苦

2024-02-13国风

从【姨母帖】看王羲之失去亲人的痛苦

喻革良/文

王羲之【姨母帖】是亲友派人报丧后即兴写的一封便信。

中国古代在周代就有报丧仪式,一个亲人去世以后,亲属和子孙就要选日子去给相关亲属与朋友报告去世的消息。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姨母帖】可以让我们知道,王羲之突然听到姨妈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古人写信言简意赅,没有废话,这件信函,很简短,行书,6行,42字,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写这封手札时,估计报信人就在外面等候。古代也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王羲之只能即兴写成几句叫报信人返回时送去。

「十一月十三日」——我们现在写信,会把时间日期写在最后面,但王羲之那个时代,却可以写在前面,所以先写日月。

「羲之顿首,顿首」——表示对收信人的恭敬,相当于见面先叩头、叩头。接下来才开始讲正题,写突然听到姨母去世的噩耗,哀痛悲伤,心如刀割,心情不能克制。

「哀痛摧剥」—— 这个词用得非常惨厉,痛苦得像心被摧残剥开一样,这是何等的痛苦心情。

「奈何!奈何!」——如何是好!如何是好!两句感叹语,可以想象王羲之当时无可奈何,不知所措的状态。

「因反,惨塞不次」——只能借助通报人返回的机会,写上几句话,作为回复。内心哽咽惨痛,语无伦次。最后,再次叩头、叩头。表示恭敬。

我们用白话文翻译一下: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叩头,叩头!突然听到姨母去世的噩耗,哀痛悲伤,心如刀割,内心不能克制。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只能借助通报人返回的机会,写上几句话,作为回复。内心哽咽惨痛,语无伦次。王羲之叩头,叩头!

【姨母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一千多年流传至今,实属不易。我也是在2002年上海博物馆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开幕式时见到这件唐摹本原迹的。隔着展柜玻璃仔细欣赏,摹毾精妙,连原贴的破损处也一一用细线框出,颇能传达原墨迹的神貌,可谓下真迹一等。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称赞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出,王氏家风漏泄殆尽。」杨守敬称赞此帖「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确实,这件书法,不像【兰亭序】那么流美潇洒,而显得古拙持重,端庄质朴,带有较重的隶书笔意,是王羲之早期书法面目。从硬黄纸本的两处火烧痕迹,可以看出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次遭火劫,一次是元代无锡华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失火。

有人研究认为,此帖所言姨母,可能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不过目前尚难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