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秋分:四首诗词,趁取秋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2024-09-23国风

在古代中国的时候,首先有「石头节望月」,后来有「中秋节」。

不过中秋节到了之后,秋分节气就更名为「秋分」,古人不喜欢重复的东西。

那么秋分节气又有什么意义呢?

它是一个季节过渡的分界线,对春天和夏天来说,秋分分别是它们最苦涩的事。

因为它们到了自己的后半段,马上要结束了。

且自然界提前把秋分节气当做光影与自然的平衡点,那这就意味着接下来,阳光的照射会越来越少,自然界就会进入冬天。

秋分过后,阳光正好从赤道照耀下去,世界各地昼夜时间都差不多。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历就是以这为一个基础。

之前不仅如此,还是一年之中的八大节气之一。

此后又被定为中国农民的丰收节,一个更有古老气息的叫法:五谷丰登。

意为所有的五谷都能丰收,有一丰收就行,不求特别丰收。

在秋分这天,有四首相关的诗词。

一幅画纸,上面写着:「趁取秋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这些诗和画共同指向哪儿?

这个画纸上写的又意味着什么?

下面我们要先看看自然,再看人的景!

游历秋水。

自然中秋天有一个让古人特别喜欢尤其偏爱的事,就是那时的月亮与湖水的交融。

那是人间最清澈而宁静的一刻!

一轮明月照耀下去,整片空灵皎洁,这个时候如果风还不大,就会有一层层轻轻的涟漪。

上面有着星星点点的月光,明晃晃闪烁着,将月亮与湖水巧妙融合,可以让人心生惊艳与欢喜。

所以诗人们在他们写诗的时候,就不约而同的都想起了这一幕,并写道自己的作品中。

唐代王度就有过这么一首描写明月和湖光交融的诗,诗名为【泊流霞寺】,全诗共八句。

诗曰:「月照流霞寺,

空明见白云。

清溪映华采,

风送桂花香。」

首先前两句里面有个「空明」,这指的是在这个时候,环境很空灵,也很明亮,非常适合用这两个字来形容。

因为这两个字合起来解释就是:空灵又明亮、清晰。

同时它也是一个形状结合或者色彩结合词汇,在这两句中,诗人形容着流霞寺周边环境之美。

用「空明」二字,上下句的意思是,月光照耀下去,天上有白色的云彩飞浮着,也很衬托空灵这一感觉。

中间「清溪」二字就是天上空灵映照现实世界中的清澈溪水,这里现实世界中的溪水倒影着华丽而美丽的景物,让人看上去很温柔美好。

后面最后一句可以算是点睛之笔,这个时候风轻轻一吹,就会带来阵阵桂花香,不仅馨香扑鼻,而且常非常好闻。

所以诗人借助秋分时节游历流霞寺,归纳出自然与心灵交融之美,尤其是在当时这种有文化和素养的场所,更能唯美出无限的浪漫与梦幻,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首作品了。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引用了唐代李贺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也描绘了明月倒映在湖水中的夜晚景象。

下面这首名为【宣州谢朓楼饯别督帅李龟年】,全诗共八句,但是鲁迅只引来了前两句: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因为鲁迅认为这两句更加突出诗人的孤独心情,所以才选取来作为语段。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孤独的钓鱼者,在寒冷的江边,穿戴着蓑衣和斗笠,他撑着船独自一人远行,在钓鱼的时候还要忍受着刺骨寒风,

不止如此,当这里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是雪花漫天飞舞,让人很难接受这种寒冷程度。

这一幅孤独的画面和前面月光下涟漪荡漾十分不搭,所以鲁迅将其作为自己引语,而且他所解读出的孤独内心也是非常合乎的。

不过我们还是要关注诗全篇,那全诗其实可以分为上下组对偶段落,前面陈述着诗人的所见与该处所处环境,后面则衬托出在这一地点他心情的变化与内心的交织。

所以下面风景鲜明对比上面孤独内心,这种反差也是最美的一点,即被描述的一氛围恰好还没有被人群压迫化腐朽为神奇时,「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潺潺流水从高处倾泻而下所带来的音韵感觉,是雄伟壮观又富有力量感,同时带来视觉上的极大冲击感,不仅让我们想到震耳欲聋,还有那种仰视与敬畏的氛围。

这样的美好感受能不让人惊异万分么?

同时自然共生共存,就会有「悬崖叠翠」的植物覆盖,可以给人隐秘又静谧,更有大自然直接创造的那种原沮生息之感。

所以在这个季节,我们游历秋水不仅可以体会出诗人们对自然细腻描写内心,也可以找到我们去古代寻幽探胜、声色狗马藏于和一丘一壑寂寥万松之间的乐趣。

游历群山 。

既然说到了诗人与群山之间,这里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李白了,他是峰高我为峰为我高,他更爱自己的意境表达,而不是那些自古以来名声在外的天堂仙境区域。

不过诗人在自然中的描写大多会被浓缩到尾声,而非铺排开来,所以这在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起来。

【青青子衿】就是其中之一,由南宋女子孟氏所作,她表达出了自己内心对青山白雾那种清幽之美和精神上的向往之感,是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是爱惜生命的一种表现。

前四句都是借景抒情,除了第一句概括表达出她所表达意境内容和对象外后面三句也都是具体形容内容。

其中「青青子衿」中的「子衿」,其实更加偏向于信士,它可以是一种民族文化情结,有着忠臣义士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成是书生,有博学多识之意。

只是无论是哪个理解,其实孟氏这个时候都比较谦卑,她爱好在于追寻青山,她想的是自己可以像青山一样名声在外,但也不是为了个人名声权利,而是想做出一些贡献牺牲,那样的话,他们也会像遥远透彻青山一样被后世所流传。

后面三句中的对具体景物描写,其中第一句「脑后青衫」,这大概来自于渔夫,但是到底是谁并不是重要,而是这种意向,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恩泽,没有穿青衫没关系,但是能够受它频频抚慰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句更偏向一种人际关系,如果能够接受百灵鸣叫,自然就也能接受那张桂莺,不仅可以让自己听到更加精致悦耳音乐,还可以酝酿出精致的果品,这是一种双赢状态。

最后一句是可遇不可求,即便自己再怎么追寻,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看到那骏马奔跑和远方,一方面说明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一切未知;另一方面也说明,没有生活得太过功利需求向富贵奔忙,也许我们终究能成为远方那匹骏马。

所以我们新的同时,不如也像孟氏那样,在青山绿水间游历,这样不仅能看见诗,还能体悟到一些哲学道理,为生命添加色彩!

桂花飞满天。

对于桂花,其实不同朝代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看法,比如钟期,他就觉得吉他声音没有太大需要,一方面没有琴友陪伴,一方面就是没有萧筒演奏者。

可见他追寻的不仅是音乐可能更是西西里海港弥漫桂花香味。

这是因为钟期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是个混乱年代,如果此时他吉他声音再好,未必会有人欣赏,更何况弹得再好欣赏到乐谱碎片都是奢侈品,它间接说明当时社会没有安宁太需要音乐这类东西;

而西西里港又有美食,它用什么做材料呢?

这里要说回春秋时期了,因为它与古希腊重合在一起,所以西西里岛也是人口比较丰富商务经济比较繁盛区域,而钟期是在港口里做乐器生意,同时也是个地道吃货,听到食物香味就随处都想找一找后都有诱人的桂花盛开于眼前。

所以这个时候,西西里港遇见桂花香味已然成为全注定,不由自主,不可避免等动词还有可能暗暗相很搭配;

另外钟期自身专注乐器,不管他色带还是八音,只要与自己有关他都会乐此不疲,而音乐作品更是一种隐藏美,其中融合着很多不同艺术形式,是综合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说。

钟期所想当然要悠远一些,但不知道是否他经过思考后能像李商隐这样,通过比兴之手法写出那种格调!

最后四句比兴做法一个木窗里写着白月,一个灯笼外面悬挂着金杏,还有众多小鸟飞翔,还有屋外地上七堆八堆高洁无暇雪地!

如此景象将内容表达出来,不仅能将环境表现出来,还能通过灯笼窗户还有白月表达人心中的智慧思想,其中还有鸟鸣代表着内心情绪以及记录下时光流逝之势,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画作,同时也展现了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在其中穿插流转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