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在传统中国画中一个有趣的话题

2023-12-16国风

在谈到传统中国画的构图这个问题时,总有一个绕不开话题,那也一定就是所谓的「留白」。一讲到留白,一定会有大多数人都「公认」为这个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正是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特征之一。至于「什么是‘留白’」,几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那就是在传统中国画画面里没有被画过的那些空白部分就是「留白」。而且,这样的认识有一段时候似乎被成为「公认」的「认知」了。

但是,这个被「公认」的「认知」真的是那样的吗?这就不由得要提及两个公益广告。

一个是广播电台播报的有关「公共场所吸烟」。说的是小明美术课交作业,结果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小明,小明回答就是「公共场所吸烟」,其理由就是「烟吸完了,人也被熏跑了呗」。

另一个是央视播放的关于「人生要留白,要多给自己留些空间」。内容大致是一小女孩学画传统中国画,当画的差不多了,可画面中还有空白处,小女孩就问是不是还可以画点树,可这时站在旁边的老奶奶告诉小女孩道「画面要留白才好看」,而后又指点小女孩在那空白处画些鸟,小女孩画了几只小鸟后,惊叹道「天空变广阔了」。接下来就是老奶奶的教导,「画面要留白,人生也一样,要多给自己留些空间」。

听了这两段广告故事,我们获得了怎样的知识信息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并不应该是什么都不画留纸的那部分,更不可能就是一页白纸。如果一页什么都不画的白纸,可以如同广告词中解释的「烟吸完了,人也被熏跑了」的结果,那是否还可以被解释为「大雾天气中的海景风光」,或者就是「云雾笼罩下的山水美景」……?按此逻辑是否还可以作出更多的答案?

由此无疑可以定论,一张什么都不画的白纸当作一幅绘画作品的,那是很荒唐的事情。而要使画面变得更广阔,还是需要在画面里「还有空白的地方」画几只飞翔的小鸟。

这很显然,那些被「公认」的所谓的「认知」可能是有偏差的了。

要知道,在绘画艺术作品中,不被画过或被画过,都只是一个表现元素,且是被普遍运用在绘画作品里的一种绘画语言。因为所谓的「留白」,在画面绘画作品中,不是留出来的,而是由画者按照绘画作品的主题需要画出来的。也并不是画面中「空着没有被画过的」那一部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不是把画面都用笔画满了就是没有「留白」,也不是在画面中留出了空白处那就是「留白」。

留白可以是衬托主题的需要虚化的背景,也可以是为衬托主题给予观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而做的一些引导性的铺垫……,或者就是画面主题中的一部分。从广义上来讲,这在所有的几乎所有优秀的绘画作品的画面里,或者说所有的与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都会运用到「留白」这个艺术表现语言,应该说,「留白」不是传统中国画中的「专用表现形式」。只是传统中国画在画面中对有需要留出空白部分不用笔「画过」或少许「画过」,而在其他画材的作品中都用画笔「画过」而已。如在油画、水粉水彩画作品中,在版画和其他综合画材的作品中也都有表现,尤其是在摄影作品中更是有广泛的运用。

稍微有点摄影经验的人们,都会有过特写摄影的实践。而特写摄影中有高调(背景为高亮度的,甚至为发白)的作品、低调(背景为深色、暗色的,甚至就是黑色)的作品和虚化背景的特写作品的类别。可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特质分类就是来源于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的特质,类似的分类。在传统中国画中有花鸟画,其画面就是一幅幅「特写」作品,这不只限于工笔花鸟画,大小写意花鸟画同样有这样的效果。而人物肖像画,更是或就是人物画,不管用什么画材画作,大多都会忽略画者对其背景的描绘,而画者,尤其是传统中国画画者大都会把背景画面忽略不画,或只做些简单涂画,或不做详细的描绘。

讲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给「留白」做一些正名了?

打开我国古典绘画理论史,在传统中国画史画理里原本没有「留白」一说,只是到北宋中后期的文人画兴起以后,画面出现了「简约」,有很多作品都是只画主题内容,主题之外的背景等大都成了「不画部分」。而到了明清时代,出现了更多的作品都有单画主题,周边「不画部分」,只作落款题字,或多加抒情抒怀的文字词章,直到现在。这样,我们是否可以猜想一下「留白」这个理念,是在明清那个时代出现,而真正把「留白」当作话题讨论的,也应该还是清末以后的事。

回看我国古代绘画作品,的确有许多作品中都有「留白」部分,或者说在画面上的确有没被画过的部分。如画雪景,用纸本作画,在表现积累的白雪时必定要用「留白」的技法;当要表现冬寒白梅时,也一定会将白梅的花瓣用「留白」技法描画。还有在花卉鸟虫为主题的画幅中,大多都会把主题以外的部分的画面以留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有用渲染方法用色或水墨皴托(由于篇幅关系,画例不在这里列举了)。而在山水画中又会用留白技法,表现天空、云烟雾气等等……。

其实留白在画面中就是一个绘画元素,同其他绘画元素一样,在画幅中的排布位置就同样需要符合传统中国画的构图规律,即根据画面表现主题需要,对画面做疏密变化的排布,其「疏」就可以理解为「留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印(即篆刻印章),其章法原理中常运用到的就是「疏可走马,密不可插针」法则,就是要使印面画面在排列使达到平衡,并且还是其作品中的「气眼」和「气韵」、「气势」的体现。这是中国治印艺术的审美境界,同样,也是传统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境界。

在谈到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最绕不开的确实就是「留白」的运用。作为专题,在这里不过多地长篇讨论,只希望画者和赏者,在其艺术实践中,对此有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而不要简单地只看作画面中那些没被画过的部分,也不要认为留白的部分越多作品就越高级。关键还是要看画面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留白处在画面中的作用是否有衬托主题的作用——不管是「画过」或者是「没有被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