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中华正音倡议 || 001废止【中华通韵】案

2023-12-31国风

琅玡大策论

如今世界

信息驳杂纷扰

文化主脉待彰

是以学人建策琅玡

发根本之宏议

论复兴之通途

平是非之曲直

寄士心与苍穹

001

废止【中华通韵】案

【中华通韵】者,吾国惟一官定韵书也!承有司之威颁行以来,时人驳议万千,诗家束之高阁,推广三年而不能行也。学人察其于文化传承之大害,作【废止中华通韵案】,论其是非,以正文风。

官定韵书,乃吾国文化之重器,自隋唐以至明清,盛世国家必递修之,以爲当世正音之准绳,功令试贴之规范,文治典册之高标。盖因语言文字者,文治之载体也,传承之基石也。华夏文明五千年不绝者,韵书之功诚不可没也。

时有【中华通韵】,名爲通韵而不明音韵之理,不合古今声韵变迁之数,冠以中华而不知传承大义,不显中国文化一贯之旨。今倡废止!

或问曰:既已不行,何必废之?

曰:国家立韵,兹事体大,必待海晏河清,必期一贯古今,一统南北,以立文化统序,乃承千古文明。此僵死之册,僭国韵之名,变乱纲纪,贻误学子,却堂皇立于庙堂之上,诚爲时人之大耻辱也。况而今日,国之文运方兴,岂容断代死韵,淆乱唱衰!故拍案而起,鸣警世之钟,倡扫屋除弊,以祝大中华国家长盛,以正新时代人文风气也!

今考镜韵书渊流,本中国文化大义,辨古音音韵之数,申断代传承之别,以彰明该书于时代之弊,于文化之害也。

第一章

辨古音音韵之数

中华通韵,定韵之数十五而闰一,于古无征,于今无实,实不堪当国韵之名。

其或辨曰:通韵之数简,正爲简易之道也,与当今口吻相契,与诗骚韵数约合,何必苛之太甚?

答曰:音韵之数何来?本乎天地,应乎人文,合乎渊流。诗经谐声之音何以简约?切韵洪武之音何以繁复?非只数字繁简,皆由韵道也。

天地有道 阴阳不紊 音韵有数 千古一贯

泰古

泰古之时,人声与猿吠无别,虽能作啊额之声,然徒爲直喉而出,混沌元音也。其后灵光乍启,口吻日清,方寸之地,渐有包举宇内之势。自是阴阳与时大作,混沌元音生唐登二部,犹太极之生两仪,后有四象八卦之变,而分东青冬千等部,卒爲上古之十部十四音,恰合大易之数,生发之理,遂成华夏五千年不断之雅音大本也。

先秦

泰古但爲元音,其后有缓急曲直之别,乃有阴阳入三分,如唐部阴声有华,阳声有唐,入声有铎。「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此章即爲唐部入声韵。正音十部十四音,以阴阳入推古音分韵之数,则出入于三十四韵。诗经谐声时代,虽无专门韵书,然有经师传承,文献备载。后世学人以诗骚谨慎求之,以拟音反复辨之,其数皆与十部三十四韵相近,古音之数已明明如也。

魏晋

两汉魏晋人文日盛,音韵条例日清,声韵之数由简而繁,一如大椿生长,根深茎劲,枝开叶散,蔚爲大观。以三十四韵约略推之,调分平上去入,鸿细列爲四等,则此时分韵之数约爲两百上下。

隋一统天下之时,南北乱世更迭已久,韵书蜂出,未知孰是,音韵传承之驳杂甚矣,亟待同文正音,以畅文化交通。乃有通儒学者八人论韵,辨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昭明声韵一贯之旨。法言执笔完书,正合时代之需,【切韵】由此大出,一剑封神,其数一百九十三韵。

两宋

其后历朝递修增补,至宋【广韵】乃有终定,爲两百六韵。比之古韵,数已大繁,盖南北正通,古今汇存,非简单顾及一时口吻也。后平水简韵,合爲百六,已乖切韵之旨。

明清

宋亡元乱,文化折翼,消沉待兴。朱明奋起,虽始于草莽,但有文化复兴之志,礼乐衣冠终成一时风范,国际圈粉无数。惜韵书之修【洪武正韵】,非古非今,杂糅南北,后世讥爲阿世之书。明初复兴文化不明所由,明末士风日败,亦大明卒亡之文化根由也。虽如是,此韵之数仍得七十有六。

清季复古,康熙官定【音韵阐微】,又转风向,遥接切韵平水,然其定音制切则失一贯,故事无数,待后分说。

盛世官定之韵书,以何爲数?当以大道爲数也。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古今一贯之旨不变,是以尊古韵之道,合经典之用,亦恰时人之音,必依体系爲之乃能得也。

中华通韵之数何来?尽弃古今一贯正音之数,惟从日常口语定韵,以随白话写诗之便,并韵直简爲十五,数不过上古诗骚三十四韵之半。而今时代已至二零二四年,大千世界,命名之广博,古今之发现,中外之交融,更繁复于所有前代。国韵之用,岂祇白话诗一途哉?试问国子读千古经典,诵百代文章,以通韵十五之简,可至乎?

第二章

申断代传承之别

其或辨曰:当世之韵书,古有平水,今有通韵,二者并行,岂不宜古宜今哉?通韵实不碍传承也,何必废之后快?

答曰:夫传承者,以千年不变之文化内核,承古而立今也。今之通韵但凭口语,草草而作。或有旧韵,三百年未修,若存若亡。从今而不立今,存古而不承古,是断代而非传承也。

传承重器如韵书者,列于经部,必以备载华夏五千年文字音声之道,树立一国文化之纲纪爲宗旨。盛世第二个百年,五特性二结合高义大张,崇文尚道之旨已明,时有此断代之书,于文化之害,譬如大屋新梁有白蚁之穴,不扫屋除弊,难明时义于国人也,难立传承之统序也。

通韵

雅方不辨 音韵失谐

非古非今 是谓断代

中华通韵韵目表

是书也,其名通韵,而实爲断代之书者,昭然也。

其一,文化由此断绝也!

雅言十四音,乃贯穿古今音韵之纲领也。唐登二部,音出太古,造分阴阳,如父如母,孳乳十四音,如儿如女,其界分明,如人伦大经之不可乱也。

正音之韵传千古,乃中国文化特出之高标也。志士怀之,用舍行藏,一贯古今,渊流明矣,界线判然。故有青东一语,如青葱,如玲珑。方言之韵存一时,阴阳无疆限,归韵时十四音互有凌犯,故有唐登之混、东冬之变也。

若中华通韵,雅方不辨,惟重时语,混乱大经,难免四声不全,鸿细不论,阴阳不别,两百韵之数损之再损。观其十五韵,如东冬入雍,青登入英,但凭今日口语之音妄作合并,正音一贯之旨荡然无存。又以儿化音列韵凑数,此乃民国新创,入韵多有不类,通韵亦自言此韵字僻,临文多不用也。

其韵之病,不可尽数,说话俚歌或可施用,但何以继经典传文化哉?深入传承,首当于传承断裂处理清也!

其二,文化由此创造也!

断绝正音统系,自爲创作之韵,创造乎?造疮也!

若通韵之安恩英三韵,安与烟同韵,恩与因同台,丁与登同列也。古韵本自有别,今读亦不能韵。不合古韵,不谐今音,非古非今,诚可笑也。

游离音韵统序之外,自爲系统,若突变滋长之细胞,小者疥也,大者瘤也,恶者癌也,宜辨症清疮,或汰之,或序之。若任其滋生,出离传统,久之,文化大统则有病入膏肓之危矣。

君不见,通韵之是非比之洪武旧事,实又次之。洪武虽名爲正韵,颁行之后,礼部取士仍遵平水,终明之世不能行于天下,徒爲后世笑柄。洪武以再造中华爲己任,然文化绝非一代私造,必以历代传承之正学爲纲,乃能沟通古今,辨明雅方,时善生新。

【通韵】居庙堂之位,荷官修之名,弃五千年音声之道而自爲家法,将一国之文化导向流俗,与当今中华文化复兴之旨,时代发展之需背道而驰也。是故,通韵颁行三年以来,学者鄙之,时人议之,修订者但曰:「知古倡今、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实则无以示正,乃以并行之策惑乱学人也。

切韵

音全义足 韵正情通

古今一贯 方爲传承

自隋唐立韵以来,切韵以其合华夏音韵之数,变迁之道,故音全而义足,韵正而情通,乃爲历代韵书之范。此书当中古而出,实爲中夏音韵之脊梁,故垂宪文坛千四百年而不衰,凡论音者莫不宗之以探古今。

音全义足

所谓音全者,乃涵古今音韵之脉络,纳上下方国之音声。切韵之分韵定音,遵十部十四音之纲领,以四声爲统,以鸿细爲衍,而得阴阳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声类三十七,小韵三千八百余,爲历代之最。古今方国之音尽在其中,历代经典之义备载俱足。以古音三十四韵探源寻本,可溯三王典籍,诗骚之韵;以切韵两百韵定音别义,可有精微之辨,知音之乐。学人于分合之间可上探古音,下定今音,一贯文化之道也。

韵正情通

所谓韵正者,阴阳大经不紊,本音转音画然,同韵以四声相承示口耳调音之法,邻韵以鸿细之变明声韵通转之理。合之于十部十四音,阴阳不乱,界分有定,如东冬谈覃。衍之爲二百韵,通转正变,鸿细井然,如阳唐庚耕。切韵序曰:「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需轻重有别。」盖言明此通转正变之道,临文用韵,则可声韵相谐,韵至情通也。

然切韵书虽完备,而厥法不传,自隋至清,虽递修纷纷,仍有平水之并,洪武之简。百年以来,华夏满目疮痍,志士仁人急于救亡图存,着力于效欧美,学东瀛,弃五千年文化如敝履。鼎革之后,百废待兴,无暇顾及文化传承之事。若非主席好格律,诸老通古调,今日已无平水,遑论切韵。

今国家于文化断代百余年之后,复续传统,人心思进,文化复兴之势勃然。正当以雅音爲则,以切韵爲范,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一国声韵之理道可贯,文化传承之正途可明也。

结语

落笔千言,心犹未平,乃正色曰:

夫泱泱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其守正者,得古今一贯之旨也。中华通韵,冠一国通韵之名,既无正音之实,亦无传承之功。一国之通韵不通,无以示正,而致华夏声韵之道愈加晦暗,文化复兴之路更爲曲折。今文化将兴,务必废之!以扫除旧弊,正本清源,明传承之统系,立一国之正音,续华夏之文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