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孔子最亲密的三大弟子:子路最勇猛,子贡最善辩,颜回最仁德

2024-05-29国风

孔子是「至圣先师」,圣人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里的第一圣人,他的思想和故事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至今还在发挥影响,未来还会一直影响下去。孔子门下弟子有三千,贤能突出者有七十二人(有说七十七人),而常年跟随在孔子左右,与孔子最亲密的是子路,子贡,颜回这三大弟子。

今天就来说说这三位大弟子的故事。

最勇猛的子路

子路像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鲁国卞人(仲由为今仲村人,当时仲村属卞国 )。

仲村镇

子路少时家贫,常与人佣耕,但天性纯孝,且忠厚正直,力大勇武。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享年六十三岁。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子路小孔子九岁,是孔子第一期弟子,名副其实的大师兄,首席大弟子,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跟随孔子四十多年,忠心耿耿。正因为不比孔子小太多,不像子贡,颜回,这两位比孔子小三十岁左右,孔子就像父亲一般了,而对于子路,孔子其实更像是他的朋友,经常还会批评孔子。这三大弟子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子路了,有四十二次之多,而颜回却只有二十一次,颜回那可是孔子最喜爱最寄予厚望的弟子了。

负米养亲

负米养亲,二十四孝的第五则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敢翻山越岭几十里路,很勇敢。

负米养亲

结缨而死

【左传·哀公十五年】:「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颜回去世后,子路去了卫国,在卫国大夫孔悝那做家臣。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国君卫出公蒯辄和自己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孔悝卷入其中,子路身为家臣,就进城救主。进城时遇到出城的高柴,高柴告诉子路,里面太乱了,不要进去了,你进去只会白白丢掉性命,还是逃吧。但子路却说:「吃人家的饭,就不应该这时候去避难了。」(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 )子路赶到孔悝的住所,见到蒯聩等人正逼着孔悝答应一起夺位的要求。

子路高声对蒯聩说:「太子您为何一定要逼迫孔悝呢?您即便把他逼死了,别人也会反对你的这种行为啊,请释放他吧。」蒯聩派两个武士与子路交战,子路当时已六十三岁了,依然勇猛,不过以一敌二,还是败下阵了,帽带子被砍断,帽子掉到了地上,这时子路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他说:「君子即使死去,冠帽也要戴在头上!」(「君子死,冠不免」) ,于是放下手中宝剑结起缨带,死于敌人的乱矛之下,并被残忍地剁成肉酱。子路的死很是悲壮。

子路结缨而死

最善辩的子贡

子贡像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端木台遗址

万仞宫墙

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万仞宫墙

纵横捭阖

子贡善辩,当之无愧的外交家,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说齐,吴,越,晋四国解鲁国之危。经过子贡的一番游说,使得五国命运随之改变,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越国称霸。司马迁对于子贡这一传奇外交,有这样的评价: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端木书台遗址

子贡结庐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子贡庐墓处

子贡手植楷

最仁德的颜回

颜回像

颜回(前521年~前490年或前481年),颜氏,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居陋巷,尊称复圣颜子,颜无繇之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颜回生活清苦而能安贫乐道,终生未仕而好学不倦。他一生追随孔子,天赋聪颖,对孔子学说身体力行,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

颜回好学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去世时仅四十一岁)。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闻一知十

时值孔子与一行弟子居于卫国。一日,天还未大亮,四周清凉而寂静。隐隐传来一阵悲伤而沉重的哭声,孔子便问身旁的颜回:「你知道这是为何而哭吗?」颜回微闭双眼,细细听辨:「学生以为,这哭声不止是为死者,还饱含着生离的悲痛啊!」孔子惊异于颜回的说法,「你只是听到这哭声,何以知道有生离的悲痛呢?」颜回答道:「学生曾听闻,桓山有一只鸟生了四只雏鸟,等到幼鸟羽毛丰满将要分散到四方,母鸟便会悲鸣地送自己的孩子,那哀声与此很相似,因为同是要一去不复返啊!学生便是从类似的声音推测到今日这悲泣之人的心境。」心下仍存有疑惑的孔子便打发人去询问,果然说:「刚刚父亲去世,家里极其穷苦,是靠卖儿所得的钱币来安葬父亲。这哭声便是与孩子作长久的诀别。」孔子不由感叹到:「颜回,真可谓是善于识别音声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