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对中医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道德经】

2024-06-18文化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内容,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对中医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经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源于【易经】,【道德经】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冲」是使阴阳二气交融的意思。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组织机构,如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它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功能为阳,物质为阴,功能与物质的关系就是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它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就是治病因子作用于人体,打破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导致阴阳偏盛或偏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它用于疾病的诊断,如八纲辨证中,以阴阳为总纲,其他表里、寒热、虚实皆是阴阳的不同表现。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也源于【易经】,在【道德经】中有了进一步发展,老人认为,应遵从天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在此基础上,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同气、同构、同律,进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观。

中医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人与自然同气,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消亡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气还是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人与自然同构,是指人体结构与天地自然结构有着相同或相似性,如【黄帝内经.灵柩.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人与自然同律,是指二者皆遵循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有着相同的阴阳变动节律。

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如果能够和谐相处,就会保持健康、少生疾病,反之则会引发疾病。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6种天气变化,当天气发生异常,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不能适应天气变化时,便为「六淫」,导致疾病产生。如果人体顺应自然变化节律进行养生,就会身体安康,少生疾病。

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提倡人应当效仿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服从自然变化,而决不能违背自然。它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养生层面。【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引用了【道德经】的部分文字,认为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精神乐观、意念纯正、清净寡欲、无争无贪、顺其自然。这样,就能培养正气、保养精气,达到防老抗衰的目的,以尽享天年。

张景岳

后世医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镜以察物,物去而镜自镜‘心以应事,事去而心自心。此养心之道也。」张景岳认为,人心当如镜,镜中本无物,而物皆可容于镜,一旦物去,镜仍空空;人心也能容万物,如果能使心如镜一般,事去而不留于心,便是养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