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摄大乘论】(6):第一章、序说(5)显大乘是佛说、重颂

2024-06-29文化

(6):显大乘是佛说

重颂

【摄大乘论】

PART . 01

显大乘是佛说

第一章、序说2

第一节、成立大乘是佛说4

第三项、显大乘是佛说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

又,怎么知道「由此十相殊胜殊胜」佛的法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大乘佛法真实是佛说的?「遮声闻乘是大乘性?」不同意声闻乘的佛法是大乘佛法,声闻乘是小乘,它不是大乘。

「遮声闻乘是大乘性」,不同意声闻乘是大乘性。有的小乘佛教学者,如果他碰到了大乘佛教学者问:「你说大乘非佛说,那么佛是怎么成就的?」那么小乘佛教学者说:「就是学习阿含经,就这样修习久了,就成佛了,所以阿含经就是大乘」,这小乘佛教学者这么回答。现在说「遮声闻乘是大乘性」,无着菩萨不同意这种说法,声闻乘不是大乘行,学习阿含经是不能成佛,你只可以得到阿罗汉果,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同意。

这文上说:你不同意声闻小乘佛法是大乘,认为大乘是佛说的大乘,这才是大乘,怎么知道呢?这是问,底下就回答。

「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

因为这十大处所说的佛法,在声闻乘里面曾不看见佛说过,唯独大乘佛法里面才有说。所以声闻乘是小乘,这十大处是大乘,这是成佛的法门。这成佛的法门这样高深,那就是佛说的,别人说不来,别人没那个智慧能说出这样的佛法。

「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前面是标出来这十大处,这是大乘经里面处处见说。那么怎么知道它就是成佛的法门,它一定是佛说的呢?

「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这十大处的法门,它最能引发大菩提。「大菩提」就是无上菩提;能够引发大菩提的因性,这个「能引」就是因,你学习了这样的佛法,你就成就了无上菩提的因了,它有这种能力,从这十大处的内容来看它有这种功能。大菩提的因性,主要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的因是什么?就是要发愿,愿得无上菩提,要有这样的愿。

「是善成立」,就是「能引大菩提性」这件事是能成立的,是能立得住的。这个道理是非常圆满的,是不可破坏的,是能立得住的,所以是「善成立」。

「随顺无违」,你按照这十大处去修行,它能随顺无上菩提,能趣向于无上菩提,能向于无上菩提那里去了。「无违」,没有障碍的,没有违背,没有矛盾的事情。

「为能证得一切智智」,你这样修行,就能够证得无上菩提,所以这是大乘,所以这就是佛说。如果这不是佛说,另外还哪有呢?另外没有了,所以这一定是佛说,而一切智智决定是成佛的法门。这样说,「能引大菩提性」是因,是发无上菩提心;「随顺无违」,就是随顺它去修行,这是行。前面是发愿,发菩提愿;这底下是修行六波罗蜜;「能证得一切智智」就是果了。愿、行、果。

「能证得一切智」是根本智,第二个「智」就是后得智。根本智、后得智圆满了,就是无上菩提了。这就可以明白「大乘是佛说」,不可以诽谤说是非佛说,不可以。

PART . 02

重颂

第四项、重颂

「此中二颂: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此说此余见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前面第三项「显大乘是佛说」,现在是第四项「重颂」。「重颂」,就是用少的文字能总摄多义,前面那一段文的义都含摄在少少的文字里面,能使令你容易受持。

此中有两个颂:「所知依」,第一就是所知依。「及所知相」,是第二。「彼入因果」,第三是入所知相,第四是彼入因果。第五彼因果修差别,这就是「彼修异」。「三学」,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就是六七八。「彼果断及」彼果「智」,就是最后两个。「最上乘摄是殊胜」,这十大处是属于最上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是最殊胜的。「此说此余见不见」,这里所说的十大处:「此见」,此大乘里面是处处得见。「余不见」,其它的小乘佛法里面是看不见的。「由此最胜菩提因」,就是前面「能引大菩提性」,由此十大处是最殊胜菩提的因,你按它来学习,你就有了菩提的因了。「故许大乘真佛语」,真是佛的法语。「由说十处故殊胜」,用这两个颂来说前面这一段文的要义。【摄大乘论释】卷1:「此中二颂者,谓颂已说及当说义。此说此余见不见者,谓此十处殊胜语说,于此大乘处处见说,于余小乘曾不见说。」(CBETA 2021.Q1, T31, no. 1598, p. 382a27-b1)。无性释云:谓此十处殊胜语说,于此大乘处处见说,于余小乘曾不见说。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