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大运河申遗之路有多难?3111天,只为给大运河一个「名分」?

2024-06-24文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十年前的6月, 中国大运河在卡塔尔多哈申遗成功 ,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天。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运河申遗究竟有多困难?为何我国用了3111天?

申遗成功的「运河传奇」

在2014年6月的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等待。由于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多个项目插队申报, 使得大运河的申遗程序一再推迟

除了不可抗力因素,大运河申遗的流程也十分繁琐。我国一个项目要想列入世界遗产目录,首先要过的是自己人这关。

只有 进入预备名单被政府批准后 ,才能报给世界遗产委员会。这也意味着这个项目刚刚拿到了申遗的入场券。

接下来就是漫长而繁琐的审核过程。这期间会有无数专家进行考察论证,一般需要花费半年多的时间。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有六大标准:创造价值、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典范价值、环境价值和关联价值。

至少要满足其中一项,才有可能成功申遗。 而其中万一发生什么变动,比如推迟申遗,还得再提交书面报告申请。

这一套流程下来,时间怎么也短不了。其实真要说起来,大运河的申遗早在2006年就拉开了序幕,可就是由于这些复杂的流程和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硬是在2014年的6月才申遗成功。

当时凭一己之力推动了运河申遗的「运河三老」,其中 年龄最大的 郑孝燮老先生已经 98岁 高龄 ,可以说是为大运河申遗贡献了自己整个晚年。

中国代表的坚定回答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代表发言时建议给予大运河更多时间,指出其体量巨大且牵涉众多遗产,需更充分的准备。

「我们相信,大运河已经准备好了接受这份荣誉,」这是中国代表对此做出的回应。

最终主持人正式宣布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与此同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路项目也成功列入。主持人兴奋地补充道:「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因此达到了47项!

两大项目同时申遗成功引发了现场的喜悦。许多参与申遗的人员表示多年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中国代表纷纷拍照留念,庆祝多年努力的成果。另一名代表笑着说:「今天我们创造了历史!」

整个会议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每个人都为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感到无比自豪。

正如申遗专家刘庆柱教授所说:「中国大运河不但是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奇迹,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一申遗成功是对大运河历史价值的认可, 更是对中国数千年文明的肯定。

蜿蜒2700公里的水龙

中国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这条运河的长度相当于从北京跑到广州再跑回来。在那个没有现代挖掘机和爆破技术的年代,这可是个天大的工程啊!

大运河的建设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5世纪 的春秋时期,但真正形成规模则是在隋朝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为了 巩固政权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手一挥,大运河就像一条巨龙蜿蜒而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隋炀帝估计还没想到,他这项伟大的「基建梦」,竟然让后人记住了他不只是个「暴君」,还是个「运河狂人」。

明清时期运河的辉煌

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运河沿线的城市如杭州、苏州。

大运河就像是古代的高铁,继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成为了 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运河沿线的城市如杭州、苏州、扬州等地,简直成了古代的「迪拜」,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杭州的丝绸就像今天的奢侈品包包,苏州的茶叶就像星巴克限量版咖啡,而扬州的美食呢,那可真是舌尖上的中国。 南北货物的交流极为频繁, 连今天的快递网络都未必承受得了。

运河的畅通,使得粮食、丝绸、茶叶等重要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北方,满足京城及北方地区的需求。京城的小伙伴们吃着南方来的大米,穿着丝绸睡衣,喝着上好的绿茶,那叫一个享受!

那些大商贾们也运着货物穿梭于运河之上,就像是参加一场盛大的「博览会」,各个城市之间进行友好的「商业竞赛」,整个运河两岸都洋溢着繁荣与富饶的气息。

可以说, 大运河即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北交流的「心脏」 ,让整个中国的经济脉动更加强劲有力。

朱棣、康熙、乾隆这三位大佬,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个大国,不是坐在皇宫里吃喝玩乐,他们可是有事真上,就包括巡视大运河。

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和老百姓唠嗑,了解大家的生活情况。还不忘提醒地方官员:「你们可得盯紧了,这 河道要是堵了 ,朕饶不了你们!」

保护大运河的「现代篇章」

申遗成功后,我国在保护大运河方面可谓是「不惜重金」,仿佛给它戴上了「保护套」,生怕它磕着碰着。

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 ,这个纲要堪称「大运河的至尊宝典」,为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大运河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像北京段的大运河,早已成了市民们休闲散步的绝佳去处,不少人更是在 河边打太极 ,外国人看到都说中国人果然都是会功夫的。

现代科技在大运河保护中也扮演了「科技保镖」的角色。 无人机航拍技术 如同「空中巡逻队」,实时监测大运河的整体环境; 水质监测 设备则是「河水体检机」,确保河水的清洁与安全。

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专家李广海教授更是乐呵呵地表示:「科技手段的介入,让大运河的保护更加科学和精准。」科技一出手,保护没烦恼!

公众的参与也是保护大运河的重要力量。各种公益活动、环保宣传如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大运河的行列中来。毕竟,大运河不仅仅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大运河在现代科技和全民参与的双重保护下,正焕发出「第二春」。下一次散步,不妨去大运河边走走,说不定还能邂逅一段「水边奇缘」呢!

继续见证辉煌与奇迹

十年风雨,十年保护,中国大运河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又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是一条简单的运河,更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历史变迁的重要「史书」。

运河两岸的城市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得以持续发展,大运河本身也成为了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未来的岁月中,有我们保护环境的加持,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将继续流淌,见证更多的辉煌与奇迹!

当我们漫步在运河两岸,看着清澈的水波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听到千年前的繁忙船只在河面上穿梭的声音。运河两岸的城市依旧繁荣,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珍视与守护。

信息来源:

人民网:大运河申遗成功 成我国唯一在用世遗项目

新华网:十载蝶变 再塑繁华——千年运河书写时代新篇

中国民族博物馆:大运河何以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澎湃新闻:「舟楫千里」读千年:国博大运河文化展,恍若置身「河岸」

央视网:【千问千寻大运河】走近这些历史遗存,你会更懂2500岁的她

新浪网:对话·大运河丨单霁翔:大运河申遗10周年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人民网: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写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