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对话陈彦:只有全民阅读,才可能有更加优秀的文学|顶端访谈

2024-04-27文化

顶端新闻记者 张茹

以文立心,与光同行。

4月26日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24当代文学颁奖盛典在河南省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揭晓并颁发了第二十五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奖项与第二十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五佳作品。

继【装台】【主角】【喜剧】之后,茅奖作家陈彦重磅新作【星空与半棵树】,斩获第二十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五佳作品,该书是一次乡村全景与基层社会生态的中国式书写,一曲仰观俯察天地之道的命运交响。更值得一提的是,4月23日,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全民阅读大会中国好书】盛典中,【星空与半棵树】荣耀登榜!

在【星空与半棵树】璀璨的成就映照下,陈彦有哪些真情流露?在颁奖盛典前,陈彦接受了顶端新闻记者的专访。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对河南、郑州以及文学的独特观点,同时揭开他备受称赞的作品的神秘面纱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

乡土记忆是我的生命底色

顶端新闻记者:选择【星空与半棵树】作为这部长篇小说的标题,你能分享一下命名背后的思考和创意来源吗?

陈彦: 【星空与半棵树】作为一部小说,事是半棵树的事,看似很微观、直接,但演绎到最后,就已不是半棵树的事了,里面的「星空」也并非刻意,那是我对儿时的记忆,无工业污染的乡村,星空是清澈的、浩瀚的、深邃的,美得让人不自觉地去仰望。小说中的主人公安北斗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在大学时就养成了这个爱好。由他带出自然星空,当然也有隐喻的星空在其中了。宏观与微观,永远是我们生活认知的最大哲学。只有当「星空」与「半棵树」纠结在一起时,我们才能看懂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这大概就是这个小说名字的来由了。

顶端新闻记者:有人曾评价【星空与半棵树】是集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生态主义和荒诞主义为一炉的悲喜剧,你能谈谈写作的初衷吗?你的乡土记忆对作品有哪些影响?

陈彦: 我本无意于写「乡土小说」,如果说【西京故事】是一种「城市乡土」,那么【星空与半棵树】就是相对纯粹的乡土的「乡土」了,因为整体场域都打开在促狭而逼窄的乡村土地上。至于城市,那是乡土社会的延展与溢出,其本质仍漫漶着乡土的问题。中国历史的深厚基石是农耕文明,有人说,查查每个人三代以上,基本都会与农村、农民、农业相连接。我家三代以上的爷爷辈,既教书,也种地,老家留下的一些旧迹,无非也是耕读传家的母本。父辈做了公务员,却也钉在基层的土地上,调来调去,没能离开乡镇半步。我的整个童年甚至少年时期,都是在乡土中摸爬滚打的。因此,乡土记忆是我的生命底色,无论写【西京故事】【装台】【主角】,还是【喜剧】,都一定会有诸多乡土人物杂陈其间,甚至【主角】与【喜剧】的「主角」们,也都是乡土间成长起来的人物。他们即便到了城市,那脐带仍然与乡村割断不了,亦土亦城着。

顶端新闻记者:【星空与半棵树】自面市后赞誉如潮,对于读者们的热烈反响和支持,你有何感言想与读者们分享?

陈彦: 莎士比亚创作了流芳百世的【哈姆雷特】。他说过一句话:「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创作的,只是作者的想法,或者也只是作品呈现的想法。不同的读者,受各自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人生经验以及三观立场的影响,会读出不同的味道。譬如庐山,在李白和苏轼眼里就不尽相同。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部作品面世了,就好比「庐山」矗立在面前,那就只能任由评说了!在阅读中判断,或许不全面、不完整、不到位,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对自己来说就可谓弥足珍贵。

河南文学上的「皇冠明珠」璀璨夺目

顶端新闻记者:你如何看待文学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学是如何反映并塑造我们对城市的认知的?

陈彦: 一个城市的首要标志一般都是文化意义上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文化才是这个城市的基本底色,或显形或隐形,最终都得拿文化说事。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建筑材料是文字。而人类自有文字发明,才正式开启了文明的航程。文学既可以是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形态很明确的文化创造样式,在古代,也是一切文字、书籍、文化的综合体,它与一座城市的关系不言而喻。就是今天所概念化了的文学,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攻略图谱,甚至精神气质。我们每个城市都有属于文学类别的书写者,是他们的可持续联动,让一个城市变得丰富而清晰起来。他们在沟通外部世界,世界也在通过他们了解这个城市的生命概貌与内里生命精神皱褶。文学是一座城市的基底,优秀的文学也是一座城市的皇冠明珠。

顶端新闻记者:此次来郑州,你如何看待河南和郑州近年的发展变化?有何感受或评价?

陈彦: 河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文学大省,对外界影响力很大,文学上的「皇冠明珠」璀璨夺目。我到过郑州无数次,早年坐火车外出,几乎都要经过这个中原枢纽。每每停靠在郑州站台上的十五分钟,我都会想到这里的古代文明与当代文学的庞大阵列。这是一个文化的城市,更是一个文学的城市,我们经过这里,回到车上继续前行时,就会不自觉地加大阅读量。读河南,读郑州,也读世界。

只有全民的阅读

才可能有更加优秀的文学

顶端新闻记者:从作家的视角出发,你认为文学应如何更好地贴近大众?

陈彦: 文学走近大众的最重要行动就是关注现实,直面人生。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责任,我们需要做好自己在场的「记录」。生活丰富灿烂,每天都在上演着创新与守成、奋斗与挫折、成功与失败、赢家与输家,还有正义与邪恶、善行与恶为、正直与狡诈,甚至战争与和平、光明与黑暗、活着还是死去等大戏。因为环境的改变,人类这些基本的情态都在发生着巨大的位移与切换。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永远是新的。理想、激情、欲望、羡慕、嫉妒、爱恨等,都在发生着量与质的剧变。且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文学的能力就在于置身其中,深入腠理,细致解剖,最好还得学会精心缝合,从而拨亮精神的灯盏,照耀生命前行的路程。

顶端新闻记者:你期望城市能为文学的推广和作家的创作提供哪些平台和机遇?

陈彦: 一个城市能为文学做的工作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让文学有一个生命的「蓄水池」「营养钵」。只有全民的阅读,才可能有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家需要激励,而最本质的激励就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