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孟母三迁」的精华与糟粕

2024-06-28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被誉为良母典范,且位居「四大贤母」(孟母、陶母、欧母、岳母)之首。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诗人左棻也作【孟母赞】……两千多年来,孟母与「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流传不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可的最优秀、最伟大的母亲。

刘向【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

「孟母三迁」的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刘向的【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文中说,「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其大意是说,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附近,经常和邻居的孩子们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后说,这里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边居住,孟子到这里之后又把学商贩叫卖、讨价还价当作游戏。孟母看到后说,这里也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带着孟子再次搬家,住到了学宫旁边。此后,孟子开始模仿大人鞠躬行礼,学习礼仪。孟母见状说,这才是适合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从此在那里定居学习,终成儒家大师之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中说「那位美好的贤人,该拿什么来相赠?」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母三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承载着伟大的母爱,蕴含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朴素思想,强调了环境影响对人成长的重要性,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诚然,「孟母三迁」有其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对当代社会现实缺少借鉴意义。

首先,「孟母」之所以「三迁」,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理念。不许孩子跟着哭丧与扫墓的人学「办丧事」,不许跟着商贩学「吆喝」「做买卖」,说明既轻视劳动和劳动群体,同时也缺乏职业教育的思想。

其次,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孟母」一家原住在农村,后来搬迁了集镇,再搬迁到城里的学宫旁。环境是好了,但是,孟子对读书并没有兴趣。正是其散漫的学习态度,使「孟母」不惜把织布机上即将织成的布匹剪断,以此警示孟子一心向学。所以,「孟母三迁」只是促使孟子成为亚圣的原因之一。自古以来,像范仲淹那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寄人篱下、断齑画粥,经过个人努力,不也终成大业?!

其三,缺少现实借鉴意义。「孟母」时代不仅可以自由迁移,而且教育还不内卷。当今时代,你要是想学「孟母三迁」,首先得从农村搬到城里,因为现在的农村幼儿园、中小学都极少了。要想搬到城里,还要看这个城市的教育资源怎么样,比如县城肯定不如省城,省城呢又不如首都。即使搬到了首都,还想找一个好的区,最好是海淀、朝阳。进了海淀、朝阳,还要找一个好的学校……这番折腾下来,且不说是否可以自由迁移,首先经济就是一个大问题。尤其像这样的孤儿寡母,以织布为生,拿什么来负担房租、学费?

孟子的父亲也去世很早,「孟母」一个人靠着织布谋生,其生活一定很贫苦。但即使这样,她还要搬家,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期待有多高,母爱有多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