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五省学者在衢州开了个会:地方文书正成为显学,它记录着民众的历史

2023-12-19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今年年初,据作家马伯庸的小说改编的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热播,我们写过,这个故事是马伯庸从地方文书中读到的:戳链接提取。当下学术界,地方文书研究正渐渐成为「显学」。

12月17日,「儒学文化与地方文书:浙皖闽赣四省边际文化沙龙」在浙江衢州举行,该活动由衢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衢州市南孔文化发展中心、衢州市文化高地金名片暨城市品牌工作专班承办。

衢州是南孔圣地,是孔子后裔千余年来的世居地和第二故乡,也是儒家文化在江南的传播中心。此外,衢州三江交汇,水路发达,上与安徽、江西、福建相连,顺江而下又连接杭州和大运河。在古代很长时间内,衢州是客流、物流的重要中转地,聚集了来自福建、江西和徽州等地的客商。

在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在孔庙旁边,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和天津的学者共同探讨地方文书研究的当下和未来。

帝王将相之外的古代中国

沙龙开始之前,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写本文献是中华文化之源。写本文献主要是指手抄的纸本文献。

他介绍,20世纪以来,中国发现了五大宗写本文献,根据年代依次为吐鲁番文书、敦煌文献、黑水城文献、宋元以来契约文书、明清档案。其中都包含着地方文书,时间跨度从魏晋一直到近现代,记录了不同地方的赋役、财产、婚姻、家庭、信仰等社会情况,是最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部分文献资源仅少部分收入图书馆、博物馆,大部分仍广泛留存在民间。

张涌泉教授。赖雄剑摄。

在张涌泉看来,地方文书记录民间社会方方面面,是「民史之源」。学者梁启超提出「新史学」——在记录帝王将相的传统「君史」之外,提倡记录社会大众的「民史」,研究「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张涌泉举例提到浙江师范大学收藏的浙南诉讼文书【惊天雷:乾隆年间松阳县主佃互争垦地案】,这一文书鲜活呈现了清中期地方司法制度和实践。

又如张涌泉与浙江师范大学胡铁球教授、李义敏副教授共同主编的【兰溪鱼鳞图册合集】。鱼鳞图册即官府编造的地籍册,张涌泉指出,除了土地、赋税,我们在鱼鳞图册上还能看到当时社会更广阔的图景。如不少土地的业主是会社:都土地会、城隍会、天仙会、兰盆会、琉璃会……这些民间组织在凝聚人心、救贫扶弱、维护地方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补官治之不足」,是了解当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兰溪鱼鳞图册合集】(全250册)书影

「民间文书体现了民众内心世界的种种渴求。」张涌泉引用了历史学家王家范的话,「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原生性的民间文书,观察民众如何相互交涉、竞争以及怎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就能感受到民众的智慧。」老一辈学者指明了道路,挖掘地方文书价值,已经成为当下很多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

地方文书可以进行哪些研究?

「儒家文化与地方文书」沙龙中,多位学者共同讨论地方文书在各自研究中的视野。

天津社科院赵建永研究员提到,江南地区大量的契约文书,展现了江南商品经济背景下社会诚信守约意识浓厚,这与同时期兴起的江南「善书运动」和实学思潮,具有同样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都是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资源。

沙龙现场。赖雄剑摄。

浙江师范大学张磊教授以「浙南契约文书中的用字特点和特征」为题,介绍了文字学视野下的地方文书。从石仓契约到近年出版的鱼鳞图册等,浙南地区保存了大量契约文书,其中包含大量俗体字,字形多样,还有不少吴方言词汇。如何进一步识读这些文献,目前已经总结了不少方法。

浙江师范大学李义敏副教授以鱼鳞图册为核心史料,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秘密。他提到,鱼鳞图册对每块土地绘图编号,确定土名、四至、亩分、等级、产权,堪称古代土地管理的「大数据」。以鱼鳞图册为核心,多种册籍文书共同构建了宏大的土地管理体系,这是地籍管理史上的重大创新,在历史学等研究领域意义重大。

杭州师范大学陈明华副教授接着发言,近年【衢州历史文献集成】【衢州文献集成】等大部头丛书陆续出版,其中刊布的新材料可以生发不少衢州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的新议题。如光绪年间的【同善录汇编】等文献就为我们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社会如何重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黄灵庚主编【衢州文献集成】

走出浙江,地方文书广泛存在于周边地区。江西师范大学温海波副教授,从「杂字」角度探讨明清识字问题和社会历史进程,作为一种功能性识字读物,与科举目的不同,「杂字」内容主要涉及礼仪规范、农业生产、记账、契约书写等,在浙赣闽皖等地及其交界地带都有这种文献的生产流传与使用。他指出,通过系统性收集这些地域性文本,可以看到明清乡土社会的知识体系和毗邻地区之间的人群流动、往来。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郭睿君,介绍了徽州文书的研究面貌。徽州文书数量大、种类多、时间跨度长,是研究传统社会的重要史料。徽州文书的研究起步早,著述众多。

衢州孔庙旁边的古旧书店

地方文书一方面面临研究和整理出版,另一方面也有待抢救性收集和保护。

配合本次文化沙龙的举行,500多件文书在衢州市博物馆展出,包括衢州南孔文书,福建宁德文书,安徽徽州文书,浙江江山、江西广丰文书等板块,涵盖契约、账簿、粮册、信札、票证、鱼鳞图册等,展现了以衢州为中心,明清时期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四省的乡土社会。

500多件展品,大部分来自衢州一个书店老板——古旧书店青简社的主人王汉龙。80后王汉龙19岁时在衢州古城摆旧书摊,在长期与书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对古籍的了解不断加深,并自学了古籍版本知识。为了扩大古旧书的来源,他与山区里最基层的废品收购人交朋友。通过这一网络,他不断收了古旧书籍,还发现了不少契约文书。

衢州晚报对王汉龙的报道。

王汉龙最开始并不清楚这些东西的价值,但他知道这些都是有且仅有一份的档案资料,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有时候,他得知消息后,马上奔去造纸厂,抢救即将被化为纸浆的古旧书。

2007年,他把书店搬到衢州孔庙旁边,与孔夫子做邻居。凭着执着和诚信,王汉龙的「青简社」书店搜罗了众多契约、药方、戏谱、执照、账簿、宗祠学堂书籍、抗战史料、地方志……超过万件(册)。

很多文史学者听说了他的名字,也来查资料。「我都全部免费」,王汉龙说,「我希望尽可能地放大个人收藏的社会价值。」对学者的借书需求,他总是慷慨满足。作为「旧书守望人」,王汉龙的足迹遍布浙赣皖等省,其中不乏展现衢州历史的孔氏南宗文书。

作为浙江的「西大门」、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内陆拓展的桥头堡,衢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丰厚的底蕴,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中,不断贡献地方力量——既体现在文献整理、学术研究的不断探索中,也体现在王汉龙这样的人身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