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壶公山下新塘翠峰与东埔余

2024-09-30文化

明代新度镇东埔余村有位伯永先生,颇有点余姓入莆始祖余镐风范,淡泊名利,避世隐居,追求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生活。他的儿子从举君曾请人画了幅这种生活体裁的山水画,装璜成轴,题名为"壶山翠峰精舍",并通过明代状元柯潜的宗伯宾月先生请柯状元为这幅画写了篇【翠峰精舍序】,在这篇序之后柯状元以首歌赋而收笔,这首歌赋内容是:"壶山之阿兮,余氏之居。茅茨不剪兮,瓮牖绳枢。迳不通人兮,庭不容车。有田可耕兮,有畦可蔬。一瓢自是兮,检心澹如。葛衣纂巾兮,优游里闾。名有不慕兮,利有不之趋。载击缶以歌兮,而永矢弗渝。既非放旷之士兮,亦非赳赳之夫。殆所谓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兮,鸿荒太古氏之民欤"。柯状元以超凡笔力把这幅山水画轻而易举翻译成朗朗上口、可永世传承的文字,使后人可通过文字描述感受到画中壶公山下翠峰精舍简陋古朴和那份优闲自在。现东埔余村保存一块柯潜书的"翠峰精舍"石刻应该也是这个时候同时题写的。

柯潜石刻(来自网络)

翠峰精舍所提的翠峰位于壶公山下,是座低调不高的山峰,以扁形山体、翠绿山色横亘在壶公山前下,这个角度壶公山外形酷似半身上冲锦鲤鱼头,有努力往上跳跃动感和气势,翠峰山岭则似水平面,两座山峰高低立卧摆列出鲤鱼跳龙门独特的美好寓意。当今翠峰之山除了山下原著民和部分余姓族人能知晓外,其他知道这座山峰的不是很多。古时翠峰还是有一定名气的,明代林登名在【莆舆纪胜】中有一篇记述游览黄石城山文章,作者在登上城山最顶时对景物描写中有这么一句:"西南则壶山、梅山、翠峰尽右也"。城山周边山峰环列,形体并不突出翠峰还能让作者不忘特别寻望,并在文中同名震莆田的壶山并列点出,说明那时翠峰也是声名远扬。读了柯状元【翠峰精舍序】,意外理解东埔余名字的含义,或者说村庄名字由来。东埔余村以余姓聚族而居为主,这余姓属翠峰余,在宋代由承事公陶拓展而去,村庄处在一坡地上。柯潜【翠峰精舍序】对东埔余位置是这样描述:"莆之中有壶山屹立乎穹让之间,高出乎培樓之上,一方之巨镇也。山之阳延袤数里,乃翠峰之东坡,土壤饶沃,树木繁翳,山之余气所钟也"。原来古时详细完整称此余氏族居地为"翠峰东坡余氏之居",简略而成"东坡余",莆田话"坡"和「埔"同音义相近,经常混用,变成「东埔余",最后东埔余就成了隐含翠峰的村名。

余镐像

东埔余同翠峰有着剪不断理不乱的清晰关系。翠峰"山之余气所钟"而成东坡,翠峰是东埔余地理中的上层,同时也是其血脉渊源所在,东埔余的余氏先祖曾在这里生活并长眠翠峰怀中,给翠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质。被莆田余姓尊为入莆始祖、福建余姓第一位进士余镐和林氏夫妇唐朝末期时就隐耕在此翠峰山中,百年之后安葬此地。余镐字京周,其祖先由下邳迁遂安,唐天宝间有令建阳者,后安家于建阳,余镐之妻林氏也出身长乐名门之家,她的五位兄弟均是进士出身,为福建历史上第一家兄弟五进士,是名符其实的"五子登科"、"五桂联芳"。其中她的哥哥林慎思,字虔中,号伸蒙子,是福建省第一位思想家,亦为宋代理学崛起的先声,林慎思曾经是「宏词拔萃魁」,即夺得吏部主持博学宏词科的第一名,所以南京江南贡院的【中国状元题名碑】、【中国状元题名录】中,均有林慎思的名讳,如据此来论他就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林慎思既是余镐的内兄,也是余镐志同道合的挚友,余镐年轻时曾同长乐的内兄林慎思在长乐厚峰学习,二十六岁时同林慎思登咸通己丑年归仁绍榜进士,后同林慎思同拜秘书省校书郎。乾符年间,百姓流殍,僖宗冲日同宦者燕嬉,余镐和林慎思累疏极谏,皆不听,受到排挤,余镐乞归建阳,林慎思亦出为长安万年令。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林慎思带兵迎战,兵败后不愿归附,痛骂黄巢,不屈而死,年仅三十七岁。中和间黄巢起义军进入福建,攻入建阳,传说"逢儒则辱",余镐挈家来到莆田,隐居在新塘畔壶公山翠峰下,在此惊闻内兄林慎思牺牲,在悲痛中写下【哀林虔中】:"接翅十年同抗疏,投荒万里独登楼。常山忽为孤城死,睢水空存百战谋。函草漫从灰里觅,嘤声长向梦中求。欲知后死今何事,己在莆中买钓舟」。诗中"欲知后死今何事,已在莆中买钓舟"点明了余镐此时已在新塘水滨的翠峰中过着耕樵渔读的清静隐居生活。这其间他建虎拜桥,改善村野交通,此桥已不存,但现已成为新塘村范山头同龙头山之间那一片低畦田洋的名称,建牛山、善应祈雨二庙,据说求雨甚验,限当时对自然认知水平,也算是他关心民众疾苦,为百姓解困排忧的真切写照。

翠峰主殿

后殿前古树

唐末时翠峰山色与新塘湖水依偎共存,山转水长,水天一色,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晴日可在翠峰山下荷锄耕种,舒展筋骨,或在新塘湖中泛舟垂钓,敛心静性,雨天也可在隐居草堂听风看雨,参悟人生,品茗吟赋,施展才华,确是一片恬静避世、逍遥自在之处。此时他的草堂周边风光多少含有柯潜笔下的"壶山之阿兮,余氏之居。茅茨不剪兮,瓮牖绳枢。迳不通人兮,庭不容车。有田可耕兮,有畦可蔬"那个意境,或者说「壶山翠峰精舍"这幅山水画就是借余镐隐居翠峰的历史素材加工创作而来的,故取名壶山翠峰精舍。余镐夫妇过逝后,其长子古田令诜在梁开平二年奉其父母合葬在翠峰荐福院北边。宋代其闻孙万、祖奭组织重修,其裔外孙城内后埭侍御史郑伯玉撰写墓志铭。清康熙乙未二十三代孙进率族人重修并谨志,赐进士第吏部观后学朱朗为重修墓志铭书丹。余镐的生卒日期巧合的真会让人往玄学方面附会,生于844年(甲子年)九月初九日午时,卒于904年(甲子年)九月初九日子时。如以天干地支纪年法算年份,生卒属于同年同月同日,中间正好跨越一甲子六十周年,生卒时刻又是子午相冲。宋代墓志铭记载该墓坐乾向巽兼亥已,属金局生向,临官来水,借乙库归水,有意思的是墓朝向数里处就是后来翠峰余迁居之地下余和再拓展地东埔余,朝山就是他所建牛山祈雨庙的石牛山。宋代墓志铭记述了重修坟墓时穴中在距漆灯尺许现出红蛇数条,万等急令掩之,祖奭命开视之,有十七八左右,后重新覆土,万言乃不复开,人们称此为吉兆,此地为好地。凑巧的是我家一祖坟刚好处于其对面的梁山之上,在民国时也有从穴中出来一红一黑蛇类的传说,算是对这个记载佐证。余坟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荒造田大潮中消失,该坟墓处在从新塘渠道桥上坡去翠峰寺道路拐弯未端南侧,虽被平整并栽种龙眼果树,遗址墓圹、墓埕和右墓手大体形样仍能辨别,土层内还可寻得到曾经建坟墓的残断墓砖。该坟墓是个砖墓,根仙游余氏族谱记述为双龟,而据知情人士蔡桂良介绍该坟墓是三龟,拆除当时所得墓砖较多,有三行墓砖被运往当时新塘小学、七行墓砖被运送到渠桥二中,用于校园建设。

新建大殿

古榕树

余镐坟墓遗址

清代余进的墓志铭述:"长子古田令讳诜公,奉公与宜人合葬壶山翠峰古荐福山招提北原乾巽",这里"招提"是"私人修建寺院"的意思。宋代郑伯玉墓志铭述:"合葬壶峰公山翠峰荐福院北边"。从上面记述中可以推出翠峰在以前还有一个名字叫荐福山,翠峰寺以前也叫荐福院。在翠峰山下看壶公山和翠峰山体组合有鲤鱼跃出水面的形貌,翠峰左右两侧二山峰夹着翠峰对峙而立出一山门状,恰好组成一幅鲤鱼跳龙门之画,翠峰就是在这龙门之下,由形及意,此地算是荐福求贵好地方,山叫荐福山、寺叫荐福院就很好理解。郑伯玉所作的墓志铭为宋代,说明荐福山在宋代已改称翠峰,翠峰寺在宋代还是称叫荐福院,清代的墓志铭中加了个"古"字称"古荐福山招提",说明荐福院在清代己经改名为翠峰寺。荐福院就在余镐坟墓侧,并且是个私人寺院,最大可能就是古代余家为了守墓和祭祖,在坟墓旁建造墓祠,逐步发展而成,如是则说明翠峰寺是座具有一千多年渊源的古寺。翠峰寺位置富有含义,左右山岭拥抱有情,寺庙建筑沉稳内敛,主殿为五开间单层悬山顶版筑土墙搁檩木结构,其平面和建造工艺更趋向于当地的民居建筑,明间和次间是以版筑土墙相互隔开独立,互不相通,所以大殿佛堂狭长不宽,类似于民居厅堂,仅依靠前开六扇格扇门来突出其在建筑群中的主体地位,次间在正立面各设一石门,不开窗,梢间向前凸出与前走廊构成凹斗式正立面,凹廊两组石柱是寺庙不多见的高大"方古"石构,上搭配石盘石圭,多见于上世纪民居建筑,寺庙殿堂建筑较少使用,属于独特中带有乡愁之味宗教建筑。清代时期我的高祖隆发公在主殿后筑舍聚徒,开办由左侧的孔子厅和右侧二间教学用房组成的翠峰民学(私塾),是过去"庙学"结合的缩影,现在旧址上新建一排单层悬山后殿,后殿前仍保留有一棵他老人家亲手种植的古树,老态龙钟形态有着满满的历史记忆。虬曲盘旋,冲天向上是作为秀才的他,信心满满前往福州考举,因"忌讳「小时大人给他过"某某关"而考举资格被取消后走出无奈的写照。前后两排建筑虽不气宇轩昂,但也不失素雅之韵,主殿左侧曾经是一逶迤而下的山岭,现己被整理建造出一栋双层的大殿和规模不小的广场,山岭上百年榕树还在,树下的一对经幢和地藏王菩萨禅味浓浓,博大精深,在青山环绕之中独守一方尊贵。

山色秀丽翠峰是座内敛含蓄且有文化特质的山峰,这里生态环境良好,"余"韵流长,土生土长的翠峰寺貌以古色古香的"陈旧"流露出不可多得的历史自豪感,枝繁叶茂古木舒展着满树的文化自信,一直守望着这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