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苏轼对于自己人生的一首预言诗——【屈原塔】

2024-03-16文化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虽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这首诗是在1059年丁忧结束后,赴京途中路过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苏轼通过投饭和竞渡的民俗,不是为了呈现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在纪实性的描写中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祭祀与追怀作为真正的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变化,触动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

苏轼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富贵之短暂与声明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表达了自己对于屈原持志之高洁的无限景仰之情。

这首诗作于1059年,苏轼当年22岁,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回顾苏轼一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了人生的大半光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首诗就像是苏轼对于自己的一个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