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11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幸存者们:进入21世纪的欧洲王室

2023-12-05文化

【百年锐于千载——清末民初的世局与士议】

沈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辛亥前后,是变革的时代,也是脱序的时代。以短短数月终结两千余年帝制,正所谓「百年锐于千载」。本书是作者关于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思考,从思想和文本,民族精神与人格、国格,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这三个角度切入,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展开——百年前的国人,在惶恐什么,又在希冀什么?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谌旭彬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䜣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本书试图于细微处透视王朝灭亡的真相、剖析大清改革的历程,带读者看清1861—1911年的历史。

【大逆事件:死与生的群像】

[日]田中伸尚著,臧志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自1979年左右开始踏上走访「大逆事件」遗属和周边之旅。那些被强行连坐的人,虽然各自程度和想法有所不同,但都属于当时社会中的少数派。他们反对战争,主张不剥削他人的生活方式,思索如何才能实现平等、自由的社会,以及如何处理国家、天皇和个人的关系等这些每一个活着的个体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2版)】

[印度]苏林德·约德卡著,徐梦洁译,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对印度西北部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追溯了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和概念,调查了种姓制度与印度社会现代化及社会流动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方面介绍了种姓制度在当代印度城乡社会中的存在形式和变化,分析了种姓制度长期持续存在和至今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的缘由,并展望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未来。

【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1885—1924)】

[美]沙培德著,刘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以及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不仅梳理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点阐释「主权」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改进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自己的解释。

【东汉的崩溃:西北边陲与帝国之缘边】

谢伟杰著,刘子钧译,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以西北边疆为重点,考察了从秦统一前到东汉时期西北边疆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介绍了在东汉国家战略的变迁与汉羌战争的过程中,东汉政权放弃对西北的统治,如何导致西北军事力量崛起,并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因素。

【福柯传】

[英]戴维·梅西著,战宇婷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柯的生活也是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戴维·梅西通过采访福柯众多的亲朋师友,查阅福柯的各种作品文本,在掌握海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福柯的生活和工作图景进行了详尽地勾勒,浓墨重彩地介绍了福柯繁复的学术生涯与政治活动,并梳理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及代表作品。

【共塑:西方文化精神的演变】

赵林著,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武大哲学教授赵林「文明三部曲」终曲。作者将思想的演进置于历史情境中,从历史视野论述基督教与各个古文明文化之间的复杂联系;追溯基督教信仰在中世纪的发展,叙说西方文化的现代转型;从哲学角度论述欧洲启蒙运动,展示理性精神如何开启现代历史进程。揭示西方文化精神内核,带我们走进理性与信仰共同塑造的现代西方世界。

【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三卷):公元1500—1800年】(全2册)

[美]安乐博、[英]斯图尔特·卡罗尔、[英]卡罗琳·多兹·彭诺克主编,陈新儒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主要涵盖了早期近代这一全球化发端的时期,公元1500—1800年,考察其间的暴力难题,需要首先解答人类社会组织及其互动的基本形式问题。暴力往往牵涉到许多重要议题,如社会礼仪、政治主权与政府权力的性质、征服与镇压的合法性、民众抗议的可能性,以及民族与种族问题引发的动荡等。

【解读乔伊斯的艺术】

[美]约瑟夫·坎贝尔著,杨娅雯等译,湛庐文化|华龄出版社

本书是坎贝尔关于乔伊斯文学研究的毕生成果结集。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到【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囊括乔伊斯意识流文学的三部代表作,坎贝尔从意象和人物神话原型的角度,将深度心理学、比较宗教、人类学和艺术史作为分析工具,全景式解读乔伊斯的创作理念与脉络,带领读者领略乔伊斯作品的精妙。

【看见巴黎圣母院:一座大教堂的历史与考古】

[法]丹尼·桑德隆著,郑珊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座大教堂,半部法国史,法国索邦大学历史学与考古学教授丹尼·桑德隆,重返巴黎圣母院建造的历史语境,追溯这座举世闻名的法国古代建筑的修建过程,以及历史舞台上教会、信众、王室等势力的权力角逐。

【恐惧景观】

[美]段义孚著,徐文宁译,译林出版社

本书深度探索了恐惧的空间以及这些景观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在一系列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文章中,段义孚探讨了恐惧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恐惧景观形成后灌输给民众的方式。他强调,人类的恐惧是一种常态,促使人类划出安全区,但同时也是好奇心、成长和冒险背后的动力。

【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

张仲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揭示商业勾连身体、种族、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消费文化、身体文化及政治文化的过程。

【钱三强往来书信集注】

葛能全、陈丹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收录钱三强有关信件近300封,绝大多数为首次出版,信函往来对象包括小居里夫妇、鲍威尔、梅贻琦、郭沫若等诸多科学界、文化界名人,不少信函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时光荏苒,世事更迭,历经60年风霜洗礼,不曾改变的唯有老一辈科学家奋发图强、鞠躬尽瘁的拳拳热忱。

【人命如何定价?美国社会衡量生命价值的迷思与不公】

[美]霍华德·史蒂文·弗里德曼著,方宇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在现代人的理念中「人命无价」,但在现实社会,人们不得不承认「人命有价」。哥伦比亚大学顶尖统计学家霍华德·史蒂文·弗里德曼,深入美国社会各层面的人命定价案例,探析普通民众如何被政府、经济学家、法律、企业、医疗体系、保险公司等定下价格,并反思人命价格标签背后的逻辑缺陷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公问题。

【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

[法]萨米埃尔·布雄、[法]马蒂亚斯·加尔代、[法]马蒂娜·吕沙著,马雅、陈秋含译,万有引力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围绕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特罗根「儿童村」领导人会议,重回这些「小孩共和国」的组织者、建设者曾经置身的历史现场,追踪他们的教育实验经历,揭示不同时期「小孩共和国」的亲历者各自不为人知的故事,充分展现身处历史洪流中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包容与妥协。

【行走的历史】

[法]安托万·德·巴埃克著,周营译,上海文化出版社

这是一本讲述人类行走历史的文化随笔,同时,也以行走这一活动为视角,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朝圣之路到传统商路和货郎担,从军事要道到移牧通道,从巴黎街头的闲逛到林间漫步,再到街头游行,行走无处不在。它早已融入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并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为,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幸存者们:进入21世纪的欧洲王室】

[英]皮特·康拉狄著,袁婕译、校,鼓楼新悦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历经两个世纪的纷乱和快速发展之后,欧洲大陆至今仍有10个国家保存了王室制度。政治体制演变至今,为何仍然容忍王室制度的存在?本书作者——奥斯卡影片【国王的演讲】原著作者、英国著名王室问题研究专家皮特·康拉狄通过详尽的研究和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欧洲王室的发展史与现代史。

【耶路撒冷女主人】

[英]凯瑟琳·潘戈尼斯著,姚军译,文化发展出版社

从权威到权力,女人如何勇于统治。在东方与西方的风暴眼中,在男人刀剑的缝隙中,她们建立了女性的统治。在耶路撒冷,这群被遗忘的女性统治者从无权无势、传宗接代的工具变成了错综复杂的行动者。她们开始统治国家,进行外交谈判,做出军事决定,也推动了建筑和艺术的发展。

【治理贫困:法国的社会问题(1789—1848)】

[意]乔凡娜·普洛卡奇著,乐启良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贫困,在近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关乎个人道德和劳动能力的问题。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们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重大的断裂。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对这一时段中法国对现代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的诊断,以及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梳理,找到了治理贫困的关键所在。

【中世纪感官文化史】

[美]理查德·G.纽豪瑟著,钱文逸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理解感官对于理解中世纪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架构和文化时间的发展中,对诸感官的理论讨论和实际运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从具体的都市或集市中的感官到医学、科学乃至哲学中的感官,从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感官到用于学术分析中的感官,揭示了中世纪有关感官的多种解释,并揭示了感官经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