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一门父子三词客,天下文章四大家。三苏,这父子三人同传文名,在文史上实属少见。三人不仅诗词俱佳,文章也都是当世翘楚。「唐宋八大家」中,父子三人各得一席,确实了不起。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年赴烤,同科进士,又是一段佳话。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虽然才华盖世,但从政后身世坎坷,母、父先后去世,后来又卷入新法风波,尤其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连遭贬谪,兄弟二人聚少离多,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兄弟情感在二人的诗集词集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比如中秋佳节,兄弟二人各为对方写过一首【水调歌头】,苏轼之作成为人尽皆知的千古绝唱,而苏辙的词作也感人至深,被东坡评价「何苦太悲」。且来一一欣赏这两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自不必多说,千古绝唱,名句叠出,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可以说几乎人人都会背。
这首词是熙宁九年(1076年)所作,当时朝中已开始王安石变法,而苏东坡与王安石新法政见不合,对新法多有指摘,因而不容于朝廷,便自请外放,辗转多地,来到密州任知州。此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未见,兄弟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在中秋之夜乘酒兴写下这首千古名篇。既是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和豁达洒脱的乐观心态。
正首词风格情韵兼胜,境界壮美,通篇都是绝佳之句,尤其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抒发中秋佳节美好愿望的千古绝句,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绝唱中的绝唱!
再来看弟弟苏辙的一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北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东坡的【水调歌头】作于熙宁九年,当时兄弟二人六年未见。而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则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当年,苏轼从密州离任回京,改赴徐州知州。恰好苏辙也外放应天(南京),兄弟二人终于相见,携行共赴徐州。苏辙在徐州停留百余日,直到中秋,二人泛舟赏月,终于过了一个团圆佳节。中秋过后,苏辙便离开徐州赴任,临别之际,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既是惜别,也是回应去岁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上阕就直抒兄弟二人聚少离多的愁情:离别之久,七度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句呼应苏轼去年曾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得明月都不堪此愁!紧接着数句则想象二人短暂相聚的情景,泛舟共游清河,丝竹助兴,惊起汀州鸿雁!
下阕转而写词人的内的世界:明月无情,不会为世人滞留,即便今夜待客,明日又是客去主留,孤独依旧,愁情依旧!结尾一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化用典故,直抒胸臆:昔日王璨作【登楼赋】怀念故国家乡,如今就怕兄弟二人像那王璨一样,徒然年年登楼相望而不能相聚。悲愁之甚,令人涕泪!
苏辙作词,颇有苏东坡以诗为文的笔法,只是风格与乃兄的豪放洒脱大相庭径,这首【水调歌头】愁绪幽幽,深沉悲凉,就连苏东坡读后都不禁感叹: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
苏氏兄弟二人的中秋词,同属一调,一个豪放豁达,一个深沉悲苦,一个终成绝唱,一个却被兄长的光辉所掩。相较而读,也让人钦佩二人的兄弟之情和惊世之才。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