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惊蛰

2024-03-05文化

【 文字整理及诵读:牛丽君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声音标志的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度。

惊蛰的「蜇」是指生物休眠的状态。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蜇」。惊蛰节气前后气温快速回升,许多冬眠的动物被阵阵春雷惊醒(实际上是大地回春使动物有感觉),结束蛰伏生活,「惊蛰」因此而得名。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此时桃花已红,自此渐盛;「仓庚」又作鸧鹒,即黄鹂,它最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开始鸣叫。黄鹂鸟开始鸣叫;「鸠」指布谷鸟。此时鹰悄悄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布谷鸟开始鸣叫求偶,鹰少了,而布谷鸟好像一下子多了起来,古人误以为鹰变成了布谷鸟。

惊蛰节气在全年中气温回升最快,但起伏较大,且昼夜温差明显。此时我国除了东北、西北地区仍是白雪皑皑的冬日景象,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为3~6℃。而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则已达10~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增加。

自古以来,农民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而北方地区也渐渐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在农业生产上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加强春季作物管理,做好清沟排水,病虫防治等工作,同时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严防「倒春寒」。在畜牧生产方面,要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做好疫病防控等工作。

惊蛰节气民间有吃梨远虫害、祭白虎化是非、祭雷神蒙鼓皮、打小人去霉运等习俗。

在民间惊蛰吃梨习俗已久。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因为梨与分离的「离字」谐音。不过惊蛰吃梨的寓意是让虫害远离庄稼,以保全年的好收成。而且惊蛰时节天气干燥,吃梨可以清热去火,还可以远离疾病。

祭白虎,也称祭虎神、祭虎爷。民间传说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在惊蛰这天会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是化解是非的一种方式。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祭雷神蒙古皮习俗是说惊蛰时节出现春雷,古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天上有「雷神」,他一手持锤,一手击打身边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因此人们常说惊蛰是雷神引起的,人间也要蒙鼓皮,击鼓回应。

打小人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原先是说春雷唤醒了蛰伏的小动物。过去卫生条件比较差,不少百姓家中就可能出现爬虫蚂蚁等。所以古时在惊蛰当日,人们会拿着艾草等物熏一熏家中的角落,驱赶蛇虫、蚂蚁和霉味。后来渐渐演变成拍打纸作的小人,其用意是通过拍打纸作的小人来驱赶身边的小人和瘟神,也是对内心不满的宣泄。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起居方面,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中医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春天很适合运动,但是注意不要过度。饮食方面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编者及诵读者:牛丽君简介】

牛丽君老师,瀚林智库专家,瀚林文化首席朗诵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英国Huddersfild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与教材研究专家。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30余年,主编、主审及参编多本专业英语教材及教辅参考书,获得多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

编辑:孙畅

【版权声明】